前段时间,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多名幼儿出现体重骤降、头骨发育畸形,酷似“大头娃娃”的现象。经查,该批幼儿是误将一款名为“倍氨敏”的固体饮料,当作特殊医学用途配方乳粉长时间食用,导致幼儿营养不良、发育异常。什么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家长该如何正确选购呢?
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正确区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与固体饮料,并在使用前咨询医生或临床营养师。一看产品名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产品标签上会明确标示有“特殊医学用途+产品名称”字样。二看产品注册信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必须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注册。合法的产品标签上会标注产品注册号,格式为“国食注字TY+8位数字”。还可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的“服务”板块中的“特殊食品信息查询”中查询核实已获批的注册产品信息。三看适宜人群。合法正规产品标签中会明确标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类别和适用人群。
当前还处于疫情防控期间,眼下又到了手足口病的高发季,孩子一出现感冒发烧,家长的一颗心就得悬到嗓子眼儿!有的家长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不愿去医院或诊所,会在没有医生的医嘱下,依据自己的经验,给孩子用药,这样的行为可不可取呢?一、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给药。喂药前,需检查药品包装是否安好,药物的颜色、形状和气味是否有异常;给宝宝服药一定要用正确的剂量器,有些药物要按儿童体重计算服用,如果儿童体重过重/轻,需询问药剂师或医生。二、切勿随意给药或擅自停药,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由于儿童各身体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肝脏、肾脏对药物的消化和排泄能力较弱,不要随便将成人药减量给孩子使用。成人可以用的药,对儿童可能是禁用或慎用。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不少市民会选择外出堂食,外出就餐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应如何保留证据、如何投诉呢?
在外出就餐时,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将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饭菜保持原状,并立即与饭店负责人交涉,如果所点饭菜尚未食用,或尚未造成健康问题,可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定,与饭店协商妥善解决。
妥善保存消费单据、发票等证据,如已造成健康问题,应及时就诊并保留病历卡、检验报告等相关证据。一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立即向市场监管部门报告,避免因错过最佳的调查时机而导致食物中毒无法认定。
受疫情的影响,目前口罩仍不能完全摘除,消费者在选购口罩的时候,有什么需特别注意的事项呢?消费者需要谨慎选购口罩,购买时注意确认口罩包装上面是否标注有生产日期、有效日期、生产厂家、执行标准、厂名厂址等信息;检查口罩是否还在有效期内,因为使用过期的口罩无法有效阻隔病毒病菌的感染;同时还要确认口罩能否起到有效的过滤空气的作用,特别是对飞沫的阻挡作用。如发现涉嫌销售伪劣口罩、无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消费者可立即拨打12345政府热线进行举报。
现在街面上的电动车越来越多,关于电动车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近日,在麦围某家餐厅,就有电动车在充电的时候发生了安全事故,造成了一定的损失,那么大家在购买电动车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由于电动自行车充电时电池发生故障,从而导致了这起火灾事故,这也再次给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敲响了警钟。因此提醒大家务必重视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要注意以下三方面:一、购买时,查看车辆是否标有“CCC”认证标志,核实现场装配的电池信息是否与合格证的一致,是否具备欠压、过流和短路保护功能,购买时要索取购买凭证,用作维权证据。二、充电时,应当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充电操作,不在楼梯间、过道或房间内充电;使用匹配的充电器,连续充电时间不超过说明书的相关规定。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电梯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既普通又特别的立体交通工具,但电梯相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那么大家在乘坐电梯时需注意什么呢?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2018年8月,我市某商场一4岁男童没有家人的看护,在扶梯口玩耍,导致手指不慎进入电梯夹缝,被夹伤。这次案例,再次提醒广大群众要时刻注意乘梯安全:
乘坐扶梯时,需依次搭乘,站立扶稳,勿在电梯口逗留、玩耍;
勿将头部、肢体伸出扶手装置以外;

禁止在扶梯上攀爬、蹦跳、嬉戏,乘坐直梯时,需确认电梯到位、平层良好后再进出电梯;

不得超载使用,不能在电梯内嬉戏、打闹、蹦跳、摇晃;
不准强行开启、关闭、阻挡电梯门;
不允许倚靠电梯门。当电梯状态异常(开门运行、晃动剧烈、照明故障、异响异味、开关失灵、平层不好等)时,不要乘用电梯。
不少市民家里使用液化石油气瓶,如何安全使用液化石油气瓶?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情况?根据我市燃气事业的发展现状,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液化石油气仍将是主要的民用燃料之一。气瓶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危险,液化石油气事故也屡有发生。那么在使用液化石油气时,消费者要注意以下二点:一、检查气瓶标识信息。气瓶标识至少包含制造信息、充装单位标识、下次检验日期、应急救援电话等信息。首先检查气瓶是否在检验周期内。相关技术规程规定液化石油气钢瓶每4年进行一次定期检验,超过检验周期的气瓶不得投入使用。其次检查气瓶是否到报废年限。达到报废条件的气瓶需由气站送至气瓶检验机构作技术处理,不能交由废品回收站处理。如果不按正常的方式使用气瓶,很容易造成气体泄漏甚至是爆炸事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