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自然植被属南亚热带植被类型,林木品种繁多,常见林木植物主要有松、杉、岗松、桃金娘、算盘子、野牡丹、毛冬青、五指毛桃、鼠刺、蕨类等。地被有芒箕、小芒、野苦草、黄草及其他草类。山岭形成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散生马尾杉灌丛林,高山草坡等植被群落。植被群落生长优势的差异,直接影响成土过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一)针阔叶混交林发育的土壤。
主要分布在源潭、石角、龙塘、银盏、附城、飞霞一带,全区自然植被面积46·39万亩,森林复盖率36·6%,其中针阔叶混交林发育的土壤面积23·51万亩,植被种类以杉、松、荷、樟、棃、桐、润楠、鸭脚、石班、竹类为主。森林复盖率高,枯枝落叶层厚,各种植被生长繁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水土保持良好,多为厚有机质层红壤或赤红壤发育。
(二)针叶混交林植被发育的土壤
主要分布在源潭、高桥、石角、飞霞,总面积15·48万亩,植被种类以松、杉、竹为主,林下草本植物有芒箕、蕨类、藤蔓等,森林复盖率较针阔叶混交林低,枯枝落叶层较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多为薄有机质层红壤、赤红壤。
(三)散生马尾松灌丛林植被发育的土壤
植被前身为针阔叶灌木丛常绿季雨林,分布在石角花兜、高桥、飞霞等地域,总面积5·38万亩。其植物种类有马尾松、黄牛木、黄枝子(当地人又称山枝子)、野牡丹、岗松等幼龄次生林和矮生灌木林,由于森林复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贫缺,多为薄有机质层薄层红壤或赤红壤。
(四)高山草坡植被发育的土壤
主要分布在飞霞、附城、源潭等海拔较高的山头中,总面积2·02万亩。植物主要有芒、岗松、茅草等,植被面积不大。由于海拔高,云雾弥漫,日照少,积温偏少,气温低,风化土层及枯枝落叶层浅薄,土壤多为薄有机质层黄壤。
二、土壤
清城区土壤分类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剖面形态特征、主要理化性状为依据,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五级分类制。共7个土类、12个亚类、34个土属,50个土种。其中,水稻土6个亚类,12个土属,32个土种,同时补充了第四纪红土和洪积新生土2个土种。土壤的成土母岩状况为:以沉积岩(石灰岩、砂页岩)覆盖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3·2%,岩浆岩占29·3%,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占27·5%。各类母岩分布如下:(一)沉积岩。有砂页岩和石灰岩两类,砂页岩主要分布在洲心、横荷、龙塘、飞霞、附城、松岗(今属凤城,下同)等地。石灰岩集中分布在石角、源潭。(二)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分布在石角、龙塘、附城、源潭、银盏等地。(三)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主要分布在源潭、附城、松岗、横荷、洲心、龙塘等地,冲积和红土二者合为一体,已难分开,被认为河流冲积层在上,第四纪红土在下。
区内地带性土壤有红壤和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黄壤、红色石灰土、菜园土、潮砂泥土。每个土类都存在着不同起源类型的独特成土条件、剖面形态及其属性。形成了有耕作层,犁底层和潴育层明显层次的水稻土土类。
(一)水稻土
水稻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耕种水稻的过程中,在轮作、排灌、中耕除草、施肥等共同作用下使土壤产生频繁的还原淋溶和氧化淀积而形成的具有耕作层、犁底层和潴育层明显层次的独特水田土壤。水稻土主要由洪积物、冲积物、花岗岩、砂页岩等母岩发育而成。区境内水稻土面积有23·46万亩,其中水稻田面积18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8%,大面积连片的有洲心、横荷、龙塘、石角、源潭、附城、松岗等镇、街。当地农民习惯称冲积平原的水稻田为基内田或围田、基外田、段田,称宽谷冲积的水稻田为垌田、称谷底冲积的水稻田为坑田,称山坡上的水稻田为梯田。区境内的水稻田按其成土母质、分布地形以及水耕熟化程度不同共划分为淹育型、潴育型、渗育型、潜育型、沼泽型、矿毒型等6个亚类、20个土属、32个土种。
清城区各类水稻土情况一览表
表
土类 |
面积(亩) |
% |
主要分布地 |
|||
潴育型水稻土 |
218460 |
93·12 |
|
|||
土 属 |
麻红泥田 |
5162 |
2·2 |
|
||
土 种 |
麻砂泥田 |
2815 |
1·2 |
源潭、石角 |
||
麻砂质田 |
2346 |
1·0 |
龙塘、石角 |
|||
砂页岩红泥田 |
15249 |
6·5 |
|
|||
土 种 |
页红泥田 |
2580 |
1·1 |
附城、洲心、横荷、源潭、 |
||
页砂泥田 |
12669 |
5·4 |
附城、松岗(今属凤城,下同)、洲心、横荷、源潭、石角 |
|||
土 属 |
洪积沙泥田 |
2815 |
1·2 |
附城、洲心、横荷、龙塘、银盏 |
||
宽谷冲积土田 |
67330 |
28·7 |
|
|||
土 种 |
砂质田 |
34486 |
14·7 |
中低山区和丘陵区的垌田 |
||
砂质田 |
12903 |
5·5 |
龙塘、源潭、高桥、洲心、横荷、银盏、石角、附城 |
|||
泥田 |
19941 |
8·5 |
附城、洲心、龙塘、源潭、石角、横荷、松岗 |
|||
河砂泥田 |
114300 |
48·72 |
|
|||
|
土 种 |
河砂泥田 |
47905 |
20·42 |
横荷、附城、松岗、石角、龙塘、源潭 |
|
|
河砂质田 |
8211 |
3·5 |
沿北江、大燕河两岸近河平坦地带 |
||
|
河粘土田 |
12903 |
5·5 |
离河较远的低洼处 |
||
|
河泥田 |
45278 |
19·3 |
松岗、附城、洲心、横荷、源潭、石角 |
||
土 属 |
潮砂泥田 |
13606 |
5·8 |
|
||
土 种 |
潮砂田 |
4222 |
1·8 |
洲心、龙塘、源潭、横荷、石角、附城 |
||
潮砂泥田 |
9384 |
4·0 |
洲心、龙塘、附城、横荷、石角 |
|||
淹育型水稻土 |
3032 |
1·28 |
|
|||
麻红黄泥田 |
1126 |
0·48 |
|
|||
土 种 |
麻红泥底田 |
234 |
0·1 |
|
||
麻砂质田 |
892 |
0·38 |
源潭 |
|||
页红沙泥田 |
703 |
0·3 |
源潭、石角 |
|||
浅脚紫泥田 |
1173 |
0·5 |
龙塘、石角、银盏 |
|||
渗育型水稻土 |
8727 |
3·72 |
|
|||
白鳝泥田 |
8727 |
3·7 |
|
|||
土 种 |
白鳝泥底田 |
4692 |
2·0 |
龙塘、源潭、高桥、银盏 |
||
低白鳝泥田 |
4035 |
1·72 |
源潭、高桥 |
|||
土 属 |
潜育型水稻土 |
586 |
0·25 |
|
||
冷底田 |
586 |
0·25 |
|
|||
土 种 |
冷底田 |
234 |
0·1 |
源潭、石角的山坑 |
||
铁锈水田 |
352 |
0·15 |
龙塘、石角、 |
|||
土 属 |
沼泽型水稻土 |
3589 |
1·53 |
|
||
烂田 |
704 |
0·3 |
龙塘、横荷 |
|||
|
热水田 |
704 |
0·3 |
银盏、龙塘 |
||
|
渍水田 |
774 |
0·33 |
|
||
|
土种 |
朗心田 |
469 |
0·2 |
横荷等地的低洼处 |
|
|
二则田 |
305 |
0·13 |
龙塘、附城等地的低朗地带 |
||
|
低泥炭格田 |
704 |
0·3 |
附城、松岗 |
||
土属 |
硫磺矿毒型水稻田 |
234 |
0·1 |
|
||
(二)旱地土壤与山地土壤(自然土壤)
区境内的旱地土壤和山地土壤(亦称自然土壤)面积大,类型多,全区有旱地面积84·6万亩,山地面积46·39万亩,分布在各镇、街、场中。由于旱地土壤和山地土壤发育于多种岩石,在不同地形部位及气候、植被等成土条件影响下,全区山地、旱地共分为黄壤、红壤、赤红壤、红色、菜园土、潮砂泥土等6个土类,14个土属19个土种。
1、垂直分布性
全区有黄壤土壤面积0·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6%。区境内的源潭、高桥、石角、附城等地的山峰地势较高,云雾常将这部分山头笼罩,雨多湿度大,气温较低,黄壤土壤多分布于这些地域,土壤呈酸性反应,成土母质为砂页岩和花岗岩,本土类只有1个亚类,2个土属。
2、红壤
全区有红壤面积1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18%,主要分布在松岗、洲心、龙塘等地。红壤分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类,其中垂直分布性红壤为高山垂直分布带上的土壤,约在海拔500~800米地带,这个地带的气候与南亚热带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4℃~17·
3、赤红壤
赤红壤是一个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类,面积49·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5·6%。分布在附城、洲心、龙塘、石角、松岗、高桥、银盏、横荷等地。分为花岗岩赤红壤土属、耕型花岗岩土属、石赤红壤土属和耕型砂页岩赤红壤土属。清城区地处南亚热带,有低山、丘陵、平原,除个别海拔较高的山区外,全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1·
4、红色石灰土
面积6·9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0%,主要分布在高桥等地。石灰土层厚达1~
5、菜园土
面积4·4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2%。菜园土是以种植蔬菜为主,在多施有机肥料和精耕细作条件下培育出来,具有较高肥力的旱地土壤,该土类只划分菜地1个土种。全区各地均有分布,较大面积的有松岗、附城。
6、潮砂泥土
面积8·4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1%。分布于大小河流两岸,由河流夹带泥砂沉积而成,其沉积厚度、质地养分等都受河流水文影响,土壤多是砂粘相间成层,通透性好,矿物养分含量较丰富,具有夜潮性,较易耕作,该土类只划分非耕型和耕型潮砂泥土2个土属。区内潮砂泥土主要分布在松岗、附城、洲心、石角等地。
(三)洪积新生土壤
清城区于
区内洪积新生土主要分布在高桥、附城、洲心以及石角的民安、马头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