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象特征与要素特点
(一)气象特征
清城区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居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山区的交汇处,是大陆气团和海洋气体交绥的过度地带。由于位于低纬度,北回归线从南部边缘穿过,既受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又受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制约。冬季处于蒙古高压边缘地带,盛行偏北气流。每当强冷空气南下,其冷锋掠过区境,造成普遍降温、大风及降雨天气。在冷锋过境之后,受冷高压控制,天气一般较为晴朗。初夏,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缘,西南季风向华南挺进,带来充沛的雨量。盛夏初秋,随着西风带北撤和副热带高压北跳,热带辐合带也相应北移,台风活动增加,常受到热带低压和台风环流影响,但由于处于内陆地区,绝大多数热带气旋登陆后影响区境时其强度已大为减弱。一般来说,登陆的热带气旋对区境影响不大,但在珠江口附近登陆的热带气旋,无论风力还是降水强度对区内都有较大影响。热带气旋活动总体上对区内天气是利多弊少,不但可以带来充沛降水,同时也可以缓解高温天气。春季和秋季是季风交替时期,春季,南下冷空气与北上暖空气常在华南对峙,往往造成区内出现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日照偏少,雨季从此时开始,其中4月份进入前汛期。秋季,蒙古冷高压逐渐形成,东北季风逐渐占领地面层,但高空仍为副热带高压所盘踞,热带气旋活动的次数开始减少,形成晴朗干燥,雨量、湿度小,日暖夜凉的秋高气爽天气。同时由于多晴朗天气,蒸发大,降水少,容易出现干旱灾害天气。
清城区属于以中亚热带气候为主的湿润性季风型气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气候分明: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多低温阴雨。夏季炎热酷暑,盛夏午后多雷阵雨。秋季晴朗,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冬季较为寒冷,每年均有低温天气出现,一些年份还有霜冻出现。气候资源比较丰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基本同季,对农作物生长有利,气候条件比较优越,但同时也有暴雨、干旱、低温阴雨、冰雹、寒露风、霜冻和大风等多种气象灾害。
(二)主要气象要素特点
气温
全区年平均气温为21·
区内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
地温
地面温度与气温大体相似,同样以一月份为最低,七、八月为最高,在一般情况下,地面温度的变幅比气温大,变速亦比气温快。
降水
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为2202·
湿度
全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间变化不大,各月的历年平均相对湿度都在65%以上。其中,因春季低温阴雨,初夏降雨多且集中,强度大,相对湿度较大,3月~8月平均相对湿度均超过80%,月平均值最大的出现在4月和5月,都为84%。秋、冬季,在强大而干燥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相对湿度偏少,最少的月份是11月和12月,都为67%。相对湿度一般是晨、昏前后偏高,特别是在阴雨寡照多雾的早晨,最大可达100%,空气处于饱和状态,中午到下午偏低,谷点一般在15时前后。
风向风速
全区年平均风速为1·
秋、冬季,由于强大而寒冷的极地大陆气团笼罩着欧亚大陆上空,区境内盛行偏北气流,其中以东北风为主,其次为东北偏东和东北偏北风。春季,风向已远不如冬季那样稳定,区境内盛行风向比较零乱。夏季西北太平洋副高北跳西伸加强,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异常活跃,区境内盛行偏南风,其次为东南风。
气压
全区年平均气压为1011·5百帕,秋、冬季受极地大陆高压气团的控制,气压偏高,其中最高为1月和12月,平均值可达1019·0百帕以上。夏季由于受热带低压系统的影响,气压较低,其中以7月、8月为最低,平均值只有1003·1百帕。极端最高气压出现在
日照
全区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6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8%。年间不均,日照最多的年份为1963年,达1956小时,相应的日照百分率为45%。日照最少的年份是1997年,只有1341小时,相应的日照百分率为31%。月间差异大,历年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多的是7月,为203·2小时,相应的日照百分率为55%。2月~4月受南岭锋区和前汛期雨季影响,日照时数偏少,其中最少的是3月,只有55·1小时,相应的日照百分率为15%。1979年3月日照时数只有7·4小时,是历年月日照时数最少的月份,相应的日照百分率为2%,基本上整月无阳光。1966年10月日照时数高达285·0小时,是历年月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相应的日照百分率为77%。
各月逐旬日照时数表
表
月份 |
日照数 |
月份 |
日照数 |
||||||||||
上旬 |
中旬 |
下旬 |
上旬 |
中旬 |
下旬 |
||||||||
小时 |
% |
小时 |
% |
小时 |
% |
小时 |
% |
小时 |
% |
小时 |
% |
||
1 |
43·2 |
13 |
36·6 |
11 |
37·3 |
11 |
7 |
66·0 |
16 |
68·5 |
17 |
72·5 |
17 |
2 |
26·6 |
8 |
31·6 |
10 |
17·8 |
6 |
8 |
58·5 |
14 |
64·7 |
16 |
73·5 |
16 |
3 |
21·1 |
6 |
24·1 |
7 |
17·8 |
5 |
9 |
68·9 |
19 |
66·1 |
18 |
61·0 |
16 |
4 |
16·1 |
4 |
19·3 |
5 |
31·2 |
9 |
10 |
70·6 |
20 |
60·0 |
17 |
63·2 |
18 |
5 |
33·0 |
8 |
29·8 |
7 |
44·7 |
11 |
11 |
66·1 |
20 |
51·9 |
16 |
62·7 |
19 |
6 |
35·1 |
9 |
42·1 |
10 |
48·8 |
12 |
12 |
58·0 |
18 |
52·5 |
16 |
43·9 |
13 |
太阳辐射
全年平均为100千卡/平方厘米,12月至次年4月较弱,其中以2月为最低(只有5·4千卡/平方厘米),5~10月较强,其中7月最高(为11·6千卡/平方厘米)。
蒸发
全区历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677·
雾
全区年平均有112天轻雾日,但从1991年开始到2003年,每年的轻雾日基本在140天以上,此13年的平均轻雾日为170天,比历年平均值多58天,其中1997年轻雾日高达231天。大雾天气年平均为7天,其中1995年出现最多,达15天。3月~5月西南暖湿气流活跃,空气湿度大,多为阴雨迷蒙天气,所以这三个月份的轻雾日较多,历年平均轻雾日为46天,大雾天气也主要出现在这段时间。轻雾日较少月份是秋高气爽的9月~11月,历年平均轻雾日为16天。
二、灾害性天气
低温阴雨
全区出现低温阴雨过程的机率为69%,其中2月出现的机率为46%,3月出现的机率为35%,年平均出现次数为0·7次,出现最多的有3次(1985年)。低温阴雨过程年平均持续时间为6天。自1957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到2003年,区内只出现过3年严重的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分别是1969年(11天)、1990年(10天)和2000年(10天)。轻度年份有16年,占了48%。中等年份有14年,占了42%。
暴雨
清城区是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暴雨主要出现在4月~9月,高峰期一般在5月~6月,4月~6月的暴雨称前汛期暴雨,7月~9月的暴雨称后汛期暴雨。年平均暴雨次数为9次,一年12个月均有可能出现暴雨,区内境域自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到2003年,特大暴雨只出现过3次(1979年6月、1982年5月和1997年5月),
雷暴
清城区是广东省三大雷暴中心之一,年平均雷暴日数高达90天,最多雷暴日数的年份是1973年,有120天,最少雷暴日数的年份是2003年,只有59天。雷暴天气主要出现在强对流天气旺盛的4月~8月间,约占全年日数的80%,这5个月的历年平均雷暴日数均在10天以上,其中以7月和8月最多,平均有17天。11月、12月和次年1月出现雷暴的机率较少,只有个别年份出现过。历年中雷暴出现最早的年份是1964年,时间为
大风
清城区受季风的影响明显,常出现大风现象,多为东北风,年平均大风天气日数为4天,年最多出现日数为15天(1958年、1999年),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8月。
冰雹
区内冰雹总体出现次数较少,1957~2000年的46年中,只有5年(1959年、1978年、1980年、1981年、1997年)出现过,主要出现在3月~4月。
干旱
全区年降雨量充沛,但由于各季降水不均,旱情也常会出现,主要以秋、冬、春季连旱为主,从1957~2003年,有30个年份出现旱灾,平均2年一次,其中较严重的年份有1999年,无透雨时段为194天,其次是1959年,无透雨时段为170天。
寒露风
全区以干型寒露风为主。出现寒露风天气过程的机率为65%,其中9月出现的机率为8%,10月出现的机率为63%,年平均出现次数为0·8次,最多3次(1979年)。出现时段以10月中旬最多,占63%以上。寒露风天气过程年平均持续时间为5天。1957~2003年间,只出现过2年严重的寒露风天气过程,分别是1957年(12天)和1979年(11天)。轻度年份有21年,占了68%。中等年份有8年,占了26%。出现寒露风最早的是1957年,为
霜冻
清城区由于居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山区的交界处,海拔高度较低,出现霜冻的机会也较低。历年年平均霜日为3天,最多是1975~1976年度的冬季,出现了17天霜日,1957~2003年间有17年无霜冻出现。霜冻主要出现在12月和1月,这两个月的霜日约占总霜日的90%,其中初霜一般出现在12月下旬到1月上旬,终霜一般出现在1月下旬到2月上旬,无霜期历年平均为348天。
三、民间气象谚语
蟛蜞上树,大雨将至。
天上鱼鳞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云遮中秋月,雨洒元宵灯。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南风冻,水浸洞。
干冬湿年,湿冬干年。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即将要来到。
南风紧过索,风停雨就落。
久雨鸟叫天转晴。
久晴大雾雨,久阴大雾晴。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雨过起东风,夜里雨更凶。
立春无雨兆春旱,立春有雨兆烂春。
大暑凉,秋后热。
大暑凉,饿断肠。
一年落雹,三年食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