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区境内的北江一级支流有大燕河、笔架河、乐排河、文洞河,二级支流有迎咀河、银盏河、高桥水。
一、水道
(一)北江
北江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又是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北江干流源头有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大庾岭南麓西溪湾的浈江和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水头圩的武江。浈江、武江流至广东省韶关市汇合后称北江。北江流贯韶关、曲江、英德以及清新的昇平、江口,在飞来峡上峡口流入区境内,流经附城、洲心、清城、横荷、石角,在石角界排莲花村出区境流入佛山市三水思贤滘与西江相汇,流入珠江。
清城区境域均属北江流域,北江在区境内的过境河道长40.2公里,河流平均比降为0•14‰,总落差为305米,枯水期落差为7.2米,年平均过境客水量为422•5亿立方米(北江石角水文站)。河面宽度:平均约1050米,其中清城段约1000米,石角段约1100米。最大水面比降:清远水文站为0•21‰,石角水文站为0•17‰。最大平均流速:清远水文站为1•62米/秒,石角水文站为2•45米/秒。洪水最大涨率:清远水文站为0•23米/时,石角水文站为0•17米/时。洪水期最大含沙量:石角水文站为0•301公斤/立方米。年最大输沙量:石角水文站为920万吨。年最大径流总量:石角水文站为652亿立方米。清远水文站查测历史最高洪水位14•88米(1915年),相应流量17610立方米/秒,实测最高水位16•34米(1994年),实测最小流量100立方米/秒(1996年3月15日),多年平均流量1200立方米/秒,最大水位变幅11•32米。石角水文站查测历史最高洪水位13•48米(1915年),相应流量22000立方米/秒,实测最高水位14•72米(1994年),相应流量16700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130立方米/秒(1960年2月29日),最低水位3•53米(1960年3月14日),实测多年平均流量1350立方米/秒,最大水位变幅11•19米。
从飞来峡上峡口至石角界排莲花村区境内的北江段,自上游而下,从左岸汇入北江的较大河流有大燕河、乐排河,在右岸汇入北江的较大河流有文洞河、笔架河、滨江河、秦皇河、三坑河(又称漫水河,与滨江河、秦皇河同属清新县境域)。河段内较大的沙洲有伦洲、兴隆洲、苏公洲、长旗洲、大洲、汤屋洲、烂紫洲、梁才洲、芒洲、回歧洲、石龙洲、界排洲等,河床为沙底,河床标高飞来峡上口为7米,清城为5米,石角为3•1米。位于清新县昇平的飞来峡水库于1993年建成蓄水后,缩小了区境内的泛洪区,减少了防洪的压力,但每逢枯水期,由于蓄水后流量减少,河床沙底大部分裸露成为沙滩,降低了北江的通航能力。北江飞来峡为区境内的名胜风景区,峡长9公里,处于北江中游,下内峡口距清城11公里,上峡口距清城20公里,峡内水深流急,河面平均宽约600米,水深约26~30米,洪水平均比降为0•586‰。
(二)北江一级支流
1、大燕河
大燕河位于北江左岸,为北江在区境内的主要分流,自清新县江口圩对面的潖江南岸起,向南流经源潭、洲心、横荷、龙塘、石角镇,在石角小河汇入北江,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58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为0•14‰。大燕河源潭段又名源潭水,龙塘段又称龙塘河。大燕河河床以源潭紧水坑附近为最高点,中间高,两头低,当潖江口的江口汛枯水位在10•50米以下时,源潭镇附近河水断流,来自源潭镇境内的青龙水到紧水坑口便沿大燕河向北倒流至江口圩入潖江,然后再流入北江。紧水坑口以南之水则向南流,经源潭、洲心、横荷、龙塘至石角小河大燕河口流入北江。若遇上北江水涨,潖江水位不高时,北江河水便由江口汛流入潖江,除一部分滞流于潖江外,其余均入大燕河流经上述地域到大燕河口再入北江。
2、笔架河
笔架河位于北江右岸,发源于清新县境的北楼顶南麓大坑尾,向东流经坑口、翠云洞,其下游原由双孖渠起向西流,经榨油村、大沙河至田龙湾入滨江河。1958年建黄坑围时,由双孖渠改道南流,经石坑、中医院背后至清城上廓石灰塘,从平安桥(原称跃进桥)下流入北江,原河口堵塞为堤。笔架河长19•4公里,平均比降13•2‰,其中:中下游松岗石坑桥至滚水坝桥(即笔架桥)河段长2•52公里,高差为5•41米,河道自然平均比降为2•15‰。滚水坝桥至平安桥河段长700米,高差为3•2米,河道自然平均比降为4•57‰。集雨面积67•51平方公里,其中:山口以上集雨面积为34•79平方公里,山口以下集雨面积32•72平方公里。笔架河流域是省内暴雨中心地区之一,洪水暴涨暴落,短时流量大,冲刷力强,具有典型山区河流的特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20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33立方米/秒。
3、乐排河
乐排河原为北江故道之一段,源于石角扶基头高咀,向南流经南村、塘头、民安、兴仁流入广州市花都区的国泰、白泥、赤泥圩等地至番禺汇入珠江河网区,全长47•5公里,集水面积343•69平方公里。清城区境内的河段为其上游,长22•62公里,流域面积103•50平方公里,沿河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平均比降为0•02‰,枯水期流量仅有0•63米/秒,不能通航。
4、文洞河
文洞河发源于附城镇以北的三公婆山南麓和招云坳南麓,经下赤黎、文洞、碟木窝流出二帽山,于新星出山口,与黄藤峡等水汇合,原经新桥村、荔枝村(东面)、黎塘村到平塘村汇入北江。1958年兴建白庙堤围(当地人称之为白庙围)、清北堤围(当地人称之为清北围)时,下游河道改道经荔枝西面、经猪仔峡、白庙堤围流入北江。新河道两岸的堤围为白庙堤围和清北堤围的支堤,旧河道成为白庙堤围的内涌。集水面积65平方公里,河流长22公里,河床比降0•8‰。
(三)北江二级支流
1、迎咀河
迎咀河为大燕河支流,发源于广州花都区柴厂尾,集水面积132平方公里,河流长30公里,平均比降0•3‰,自发源地起向西南流经迎咀水库,经源潭大莲在莲塘闸口村流入大燕河。1958年兴建大连堤围(当地人称之为大连围)时,把原穿过大连堤围中部的旧河道改道经大连圩流入大燕河。
2、银盏河
银盏河为大燕河支流,发源于区境龙塘镇与广州花都区交界的尖峰岭伯公坳南麓,向西北流入银盏水库,再经银盏、陂坑、三加村、龙塘圩(途中有银中水、石硖水、陂坑水等较大坑涌水注入),于神石水闸处汇入大燕河。集水面积133平方公里,河流长22公里,河宽30~250米不等,平均比降0•36‰。流域人口47000人,耕地56570亩,其中水田44070亩,其他农业用地12500亩,均可保证灌溉。1958年修建龙塘围堤时,在三加村处改道,经龙塘圩至风车岭汇入大燕河。
3、高桥水
高桥水位于潖江左岸、发源于高桥镇的寨顶,集水面积59•5平方公里,河长17•02公里,平均比降0•28‰,其下游原经高桥圩西边鹿羊峡至黄口入潖江,1958年建高桥堤围(当地人称之为高桥围)时,改道经高桥圩东面沿山边经鹿羊峡至黄口入潖江,并于鹿羊峡建堤闸。
北江除上述一、二级支流之外,还有澜水、青榄海、三角海等较主要的支流及内涌、储水道。澜水,发源于附城黄藤峡南麓,经石板、龙星、莲塘至澜水村旁注入北江,集水面积65平方公里,1958年兴建清北堤围时,将其上游集水面积128平方公里的河道,由黄藤峡口起改道经荔枝村、猪仔硖与文洞河相汇注入北江,在旧河道处建堤筑闸排水,旧河道变为清北堤围的内涌。青榄海,原由洲心的大东村起,向南流经沥尾、六步湾至三丫海流入大燕河,1932年整理河道时,堵塞了上游,1952年建清东堤围时又堵塞了下游,成为低洼储水道。三角海,原由北江左岸洲心南埗海边村起,向东南流经南埗、岗头、元罗岭至沙塘闸注入大燕河,1928年修建清(城)银(盏)公路时,堵塞了进水口作路基,1952年修建清东堤围时又堵塞了元罗岭出口处,引水至沙塘坑口,并建电动排涝站,由于进水口和出水口堵塞,三角海成为清东堤围的内涌。
二、地表水
(一)径流量与洪流量
区内地表径流由降雨产生,属雨水补给型,年径流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与降水相似,清城、笔架山、大帽山一带为高值区,南北两向递减,北部等值线梯度较稀。多年平均径流变幅为1350~1800毫米,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91•1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4•75亿立方米,丰水年(保证率P=10%)年径流总量19•47立方米,枯水年(保证率P=90%)仅有10•47亿立方米,平水年(保证率P=50%)为14•46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模式数为50•46公升/秒/平方公里,一般为48•5~52•4公升/秒/平方公里,据迎咀水库资料分析,平均年径流系数0•59,平均年径流模式数为40•7公升/秒/平方公里,平均年基流模式数为19•0公升/秒/平方公里。平均汛期基流模式数为27•0公升/秒/平方公里,平均枯季基流模式数11•0公升/秒/平方公里。
迎咀河集水面积13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178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65•0万立方米,保证率10%的年径流量2•79亿立方米,保证率50%的年径流量2•13亿立方米,保证率90%的年径流量1•61亿立方米。北江石角水文站集水面积3836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最大是1973年,达721•7亿立方米,最小是1963年,为162•7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422•5亿立方米,保证率10%的年径流量604•2立方米,保证率50%的年径流量409•8亿立方米,保证率90%的年径流量262•0立方米。4~9月汛期径流量323•47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76•56%。10~3月枯季径流量为99•03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23•44%。
(二)全区水资源供需状况
到2003年,区内小(Ⅱ)型以上的蓄水工程有63宗,总库容量 1722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905万立方米,供水量18297万立方米。主要引水工程29宗,设计引水流量5•9立方米/秒,年设计引水量234万立方米。机电提水工程722宗,年设计供水量10072万立方米。
全区地表水供水水资源主要由水库蓄水、河道引水和河道提水工程构成。以1997年为例,这三类工程供水38165•9立方米,占全年供水量46310•5立方米的82•4%,地下水供水量6600万立方米,占年供水量的14•3%,自来水厂供水量为21117•6万立方米,占年供水量的4• 57%。1997年全区乡镇生活用水3300万立方米(占总量的71%),工业用水占比例还很少,地下水的开采也不多,占区内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2•32亿立方米的28•4%,开采利用地下水潜力还很大。
全区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亦有个别地方因为缺少水源工程、供水工程或供水管网不配套而造成缺水。
三、地下水
(一)笔架河一带地下水
主要沿笔架河一带富集,包括第四系沙卵石层孔隙水及下伏的泥盆天子岭石灰岩岩溶裂隙水,沿笔架河及其故河道一带,水量丰富,地下水位埋深为0•62米,单位涌水量达19•57公升/秒,单井出水量每天可达2535吨。据对第四系沙卵石层孔隙水及石灰岩岩裂水采样化验,地下水质为无色无味、透明、无臭、水温22℃~24℃、PH值6•5~7•3,矿化度为0•042~0•192克/公斤,属HCO3Ca型淡水,符合1976年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可作饮用水源。该区地下水无腐蚀性、不起泡、不具软沉淀物、锅垢很少,宜作锅炉用水。
(二)银盏温泉
银盏温泉位于银盏林场境内,107国道及广(州)清(远)高速公路旁,水质清澈、透明、无味、无沉淀物、水温64℃、PH值8•1,含氟14~17•5毫克升,属氟氢型温泉,未受到地表水污染,可日产温泉700吨,在1978年开始开发利用。温泉所在地今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风景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