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清城区所辖行政区划为原清远县境域一部分。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县,因境内有中宿峡,故取名为中宿县,属南海郡。三国时期,吴甘露元年(265年),以桂阳郡南部,立始兴郡,中宿县改属始兴郡。南北朝,宋泰豫元年(472年),始兴郡改称广兴郡。齐建元元年(479年),复为始兴郡,中宿县属之。梁武帝期间(502—549年),置清远郡,辖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护等5县,隶属衡州。陈朝,清远郡属西衡州。隋开皇十年(590年)平陈,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威正等5县,置清远县、政宾县,同属南海郡。唐武德六年(623年),废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属广州都督府辖。五代南汉以及宋、元、明、清等朝,清远县均属广州府(路)。1914年,清远县属粤海道尹(原名广肇罗道);1928年,属西区善后委员公署;1932年,属中区绥靖委员公署;1936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远县属韶关地区。1983年7月,改隶广州市。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原清远县分置清城、清郊(今清新区)两个县级市辖区;同年1月28日,省政府划定清城区管辖原清远县的清城、附城、洲心3个镇。同年6月25日,清城区除管辖清城、附城、洲心3个镇外,省政府划定清城区管辖原清郊的高田、回澜、山塘、太平、秦皇、三坑、石角、龙塘、江口、升平、高桥等12个镇和银盏、华侨2个农林场,以及飞霞管理区。
1989年11月3日,省政府决定将高田、回澜、山塘、太平、秦皇、三坑、江口、升平、华侨等镇场划归清郊区管辖,同时撤销清城镇,设置凤城街(民间称之为就旧凤城街)和小市街,为镇级街建制。行政区划调整后,清城区下辖附城、洲心、龙塘、石角、源潭、高桥6个镇及凤城街、小市街、银盏林场和飞霞管理区。
1990年12月10日,市政府同意撤销凤城街,将凤城街分为上廓、下廓、南门、松岗街,为镇级街建制。至此,连同小市街在内,全区设有5个镇级街。同年12月20日,省民政厅同意调整洲心镇的行政区划,划原洲心镇的10个管理区新设置横荷镇。
2003年6月13日,省民政厅同意撤销高桥镇,将其行政区划并入源潭镇;撤销附城镇,将其行政区划与原市属畜牧水产场的莲塘、蟠龙2个行政村合并设立东城街;撤销洲心镇和小市街,合并设立洲心街;撤销横荷镇,设立横荷街;撤销上廓街、下廓街、南门街、松岗街,合并设立凤城街(民间称之为新凤城街)。
2008年10月,原由清新县管辖的飞来峡镇改由清城区代管。
2009年3月3日,飞来峡镇正式划归清城区管辖;19日,龙塘镇划归清远市高新区管理委员会管辖。
2012年4月,龙塘镇重新划归清城区管辖。
2020年1月1日,银盏林场的社会事务移交龙塘镇接管。截至2024年底,清城区下辖凤城、东城、洲心、横荷4个街道和源潭、龙塘、石角、飞来峡4个镇。
行政区划
【概况】 2024年,清城区下辖4个镇4个街道,有行政村(社区)170个,其中凤城街道下辖28个社区、东城街道下辖20个行政村(社区)、洲心街道下辖24个社区、横荷街道下辖12个行政村(社区)、源潭镇下辖21个行政村(社区)、龙塘镇下辖16个行政村(社区)、石角镇下辖24个行政村(社区)、飞来峡镇下辖25个行政村(社区)。
自然资料
【位置、范围、面积】 清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北江中下游、清远市最南端,毗邻广州市花都区、广州市从化区、佛山市三水区、佛冈县、清新区、英德市。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域边缘,属于广州半小时经济圈和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范围,是清远市行政中心,辖凤城、东城、洲心、横荷4个街道和龙塘、石角、源潭、飞来峡4个镇。
2024年,清城区土地总面积129612.47公顷,其中湿地646.05公顷,耕地15307.59公顷,种植园用地3556.64公顷,林地63615.55公顷,草地2826.87公顷,建设用地27287.62公顷,水域13921.19公顷,其他土地2450.96公顷。
【地质地貌】 清城区地势地貌受两组华夏系构造相挟,即西侧吴川—四会(韶关)断裂、东侧广州—从化断裂,相距清城区最近位置均约20千米。岩性主要有花岗岩、红色砂岩、砂质页岩和变质岩。清城区的整个地势是东南部多丘陵,地势较高,西部较低平,北江从东北部流入,从西南端流出,北江下游南岸有宽窄不一的滨河平原,形成清城区西部以平原、低丘为主的地形。境内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河流、滩地,全区丘陵与台地的面积基本上各占一半。
【河流】 清城区河流主要有北江(清城段)、大燕河、潖江(清城段)、高田河、高桥水、文洞河、迎咀河、笔架河(清城段)、银盏河、乐排河(清城段)、黄坑河、澜水排坑、龙沥大排坑、海仔大排坑14条河流。
北江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自北向南流经广东省南雄市、韶关市始兴县后称浈水,至曲江与武水汇合后称北江,南流至三水思贤滘与西江汇合并流入珠江。北江干流全长468千米,流域集水面积46710平方千米。
北江(清城段)起点为飞来峡镇横石社区上坑村,终点位于石角镇界牌行政村西沙洲,流经飞来峡镇、东城街道、洲心街道、凤城街道、横荷街道、石角镇,河长66.5千米,流域集水面积1428.9平方千米;大燕河属北江的一级支流,是北江重要的分洪道,进口位于潖江口上游2.8千米的飞来峡镇银地行政村清远水利枢纽副坝,自东北往西南流经清城区飞来峡镇、源潭镇、洲心街道、龙塘镇、横荷街道、石角镇,于石角镇烂柴洲汇入北江,河长44.16千米,流域集水面积580平方千米,大燕河全河段位于清城区境内;潖江属北江一级支流,潖江(清城段)位于清城区飞来峡镇境内,起点位于飞来峡镇螺塘行政村林塘村,终点位于飞来峡镇潖江口行政村元岗村,总长15.5千米,流域集水面积139.5平方千米;高田河属北江一级支流,位于清城区飞来峡镇,起点位于高田金骨村,终点位于黄洞带禄塘村,长18.1千米,流域集水面积107平方千米;文洞河属北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清城区飞来峡镇的大罗山,向南流经文洞村、东城街道新桥村、荔枝村之东、黎塘,迂回曲折流至平塘村入北江,全河长25.2千米,流域集水面积46.8平方千米;笔架河属北江一级支流,笔架河(清城段)流经凤城街道和东城街道,起点位于凤城街道沙田社区和清新区太和镇交界处,终点位于清城区平安桥入北江处,长9.3千米,流域集水面积27.1平方千米 乐排河属北江一级支流,乐排河(清城段)位于乐排河上游,流经石角镇,起点位于石角镇扶基头高咀,终点位于石角镇兴仁国泰桥,河长16.59千米,流域集水面积104平方千米;高桥水属潖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源潭镇的高桥寨顶,流至飞来峡镇黄口村注入潖江,高桥水全河段位于清城区境内,河长16.62千米,流域集水面积54.67平方千米;迎咀河属大燕河一级支流,起点是迎咀水库,流经源潭镇,最终汇入大燕河,长7.82千米,流域集水面积132平方千米;银盏河属大燕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银盏林场尖锋岭,银盏河全河段位于清城区境内,主干流河长为12.3千米,流域集水面积133平方千米,自发源地起向西北方向流出,经银盏河水库、银盏林场蕉坑村、龙塘镇,最后流入大燕河;黄坑河是清远市清城联围和黄坑电排站的主排涝渠,发源于清新区城区二渡河边的八片新村,蜿蜒向南流至桥北路后,流经飞来湖,直线向西南流至黄坑电排站,由黄坑电排站抽排或由黄坑水闸自排出北江,河长4.47千米,流域集水面积11.07平方千米,黄坑河(清城段)位于清城区凤城街道,起点为飞来湖黄坑河水闸(飞来湖西出口航道与清廓路北延线交叉点),终点为黄坑电排站,河长2.20千米;澜水排坑是清城区清北围内的主要排涝渠之一,澜水排坑全河段位于清城区境内,发源于笔架山的黄藤峡顶,流经石板、莲塘等村后,经清北电排站汇入北江,河长10.92千米,流域集水面积36.3平方千米;龙沥大排坑是清城区清东围内的主要排涝渠之一,龙沥大排坑全河段位于清城区境内,发源于洲心街道沙湖三丫海,由北向南流,流经三丫海水闸后折向西北,流经市区后再折向西南,最终到龙沥电排站,经龙沥电排站汇入大燕河,河长17.05千米,流域集水面积62.46平方千米;海仔大排坑是清城区清东围内的主要排涝渠之一,海仔大排坑全河段位于清城区境内,发源于洲心街道南埗行政村沙基村,由东北向西南流经洲心街道、横荷街道,经鸡乸岗电排站、圆罗岭电排站和沙塘电排站,最终经沙塘电排站汇入大燕河,河长18.47千米,流域集水面积52.66平方千米。
【气候·水文】 气候总体特征 2024年,清城区气候总体特征为:汛期降雨量显著偏多,短时极端性强,落区重叠;前汛期(4—6月)降雨集中,后汛期(7—10月)接近常年或偏少;台风影响轻;气温偏高。全年累计降水量2315毫米,较常年(1908.2毫米)偏多25%,大致呈前多后少分布,出现11场大范围强降水过程。4月4日入汛。4月平均降雨量829.2毫米,创历史同期新高(较原纪录2019年484毫米大幅增加)。“龙舟水”期间(5月21日—6月20日),全区平均降雨量48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约30%,经历3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后汛期(7—9月)降水量556.2毫米,较常年同期(645毫米)偏少14%。汛期结束后降雨量锐减,10—12月降水量73.2毫米,较历史同期明显偏少。全年平均气温22.7℃,与常年(22.1℃)偏高0.6℃,高温日数(最高温度≥35℃的日数)36天,较常年(22天)偏多14天。
资源物产
【水资源】 清城区水资源丰富,取用水以地表水源为主,包括北江、大燕河、迎咀河、银盏河、高田水、乐排河等主要河流。2023年,清城区水资源总量19.8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9.8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54亿立方米,全区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4990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清城区位于清远市的最南端,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的矿产有8种,核定矿区开采总面积2.96平方千米,开采方式均为露天开采作业。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钠长石、钾长石、高岭土、瓷砂、铕矿、稀土、建筑用花岗岩、河沙,还有低品位铁矿、偏硅酸矿泉水等,可广泛应用于建筑、陶瓷、公路建设和水泥生产等行业,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充足原料。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源潭镇、飞来峡镇、石角镇等地,其中源潭镇主要矿种有钠长石、钾长石、瓷砂、高岭土、建筑用花岗岩、低品位铁矿等;飞来峡镇主要矿种有瓷泥、瓷砂、铕矿、稀土、铁矿等;石角镇主要矿种有高岭土、黏土、河沙等;此外,洲心街道、横荷街道、东城街道有大量黏土、河沙,源潭镇有偏硅酸矿泉水等资源。矿产资源中储量大的是陶瓷行业原料,其中储量大、质量好、品位高的有钠长石、瓷砂、高岭土和建筑用花岗岩等,源潭镇内的瓷砂、高岭土蕴藏量3500万吨,可供开采50年以上(1970年中央一机部工程组勘探数据),钠长石储量有500吨(1975年武汉地质勘探局资料)。
【生物资源】 清城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2024年,清城区有维管束植物173科656属1223种,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7科60属130种,裸子植物5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41科588属108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主要有桫椤、福建观音座莲、金毛狗等;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种,主要有观光木、石仙桃、半枫荷等,但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的持续干预干扰,原生地带性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日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松、桉等人工林群落,为数不多的天然次生阔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主要常见乔木有马尾松、速生桉等树种。在清城区的森林和绿地生态系统中,栖息着鸟、兽、两栖、爬行、昆虫类动物,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207种,隶属于23目72科,其中哺乳类5目13科30种,鸟类16目43科124种,两栖类1目5科21种,爬行类1目11科3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0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主要有蟒蛇、白鹇、猫头鹰等;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6种,主要有赤麂、白鹭、黑水鸡等。
【文旅资源】 清城区(别称凤城)为清远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向枢纽,毗邻珠三角,国土面积1296.12平方千米,1小时通达广佛都市圈。2020年获评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区内拥有北江山水、丹霞地貌、峡谷漂流、地热温泉等自然景观,道教“第十九福地”及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含省级项目4项)等文化资源,清远鸡、北江河鲜等特色物产。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风景名胜区1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民宿示范镇1个、民宿示范点1个、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个、乡村旅游休闲点1个,以及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1条、省级旅游线路2条。依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国际美食名城”等品牌,形成漂流、山水、温泉、商务休闲、美食、乡村体验、户外活力七大主题体系。2024年,区内有景区21处(AAAA级3处、AAA级6处),酒店173家(五星级1家)、备案民宿19家、餐饮店7798家。全年接待游客642.41万人次,旅游收入7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9%、22.28%,游客量及收入占全市三分之一。文化遗产方面,全区现存不可移动文物260处(含省级文保单位清远石刻、藏霞古洞、飞霞洞),非遗项目涵盖传统技艺、民俗等十大类别。
生态环境
【大气环境质量】 2024年,清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69,优良天数为353天,AQI(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96.7%,比上年提升4个百分点。六项污染物指标浓度全面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17微克/立方米,PM10为34微克/立方米,PM2.5为21微克/立方米,臭氧135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0.9毫克/立方米。
【水环境质量】 2024年,清城区国考断面北江七星岗、北江石角界牌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潖江口水质达到Ⅲ类标准,省考断面清远水利枢纽水库达到Ⅱ类标准,大燕河水车头水质达到Ⅳ类标准,5个断面均满足考核目标要求。清城区江南水厂、飞来峡横石、迎咀水库等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人口·民族·语言
【人口】 2024年,清城区年末户籍人口83.88万人,比上年增长1.0%,其中男性41.52万人,占比49.5%;女性42.36万人,占50.5%;乡村人口14.3万人,占17.1%。年末总户数24.9万户。常住总人口112.99万人。全区人口密度871.8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 2024年,清城区年末户籍人口中,凤城街道9.45万人、东城街道10.22万人、洲心街道20.19万人、横荷街道7.87万人、源潭镇9.7万人、龙塘镇7.94万人、石角镇10.06万人、飞来峡镇8.45万人。
人口自然变动 2024年,清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3.59‰,比上年降低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出生率8.5‰,比上年提高0.81千分点,人口死亡率4.9‰,比上年降低0.6千分点。
年龄结构 2024年,清城区年末户籍人口中,0~17岁人口20.72万人,占24.7%;18~34岁人口16.63万人,占19.8%;35~59岁人口31.47万人,占37.5%;60岁以上人口15.06万人,占18 %。
【民族】 2024年,清城区有民族40个,其中少数民族39个。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1577人,比2023年增加917人,比2023年增长8%,占全区人口的1.3%,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为突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15379人,比2023年增加3253人,比2023年增长26%,清城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普遍散居在各村(社区),人数较多的有壮族、土家、瑶族、苗族等,这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基本自然同化,能较好地融入清城区。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主要从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流入,此部分流动人口位居全市首位,主要以经营烧烤店、拉面馆、馕饼、干果档为主,语言和生活习惯与当地居民有较大出入。截至年底,清城区有新疆烧烤店51家,清真拉面店46家,从业人员250人。
【语言】 2024年,清城区有粤语方言清远白话、普通话、客家话和鹤话4种语言。清远白话是清城区日常使用较多的语言,其次是普通话、客家话以及属闽南潮州话的鹤话。客家话使用人口分布在源潭镇、东城街道、龙塘镇、飞来峡镇、银盏林场、石角镇的部分自然村。鹤话使用人口零星分布在洲心街道、源潭镇和石角镇的部分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