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着。民国年间,富有人家男士爱穿长衫(袍)、马褂,个别兴穿西装洋服,女士多穿旗袍、亦有少数穿裙,官场人物穿中山装。劳动者男穿对襟唐装衫、唐装裤,女性则穿大襟衫(为唐装衫之女装服饰)、唐装裤。唐装衫、唐装裤多由乡间妇女自裁、用手工针线自行缝制。唐装衫的钮扣多用布条结成,前幅缝有2个衫袋,唐装裤裤筒和裤头(一般用白布)为直筒裤形。由于造型简单,易裁易缝易补(穷苦人家的衣服常补了又补,故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民谣),耐磨耐用,唐装衫、唐装裤多为劳动者穿着。新中国成立后,唐装衫、唐装裤逐步少见,民间的服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1950至1980年,多穿中山装、军干装,1980年后,城乡穿着的差别逐步缩小,男女服式时装化。男士多穿西装衫、西装裤、机恤或牛仔服,女士则多穿连衣裙、短裙、西式裙、低领对胸衫。色调方面,皆从各人爱好去选择。清城市区和乡镇农村已很少有人穿有补钉的衣服。
(二)鞋。历史上,区人平时多穿自制布鞋和木屐,上山作业的乡民,上山时多穿自制禾秆草鞋。民国时期,穿西装、中山装者穿皮鞋,劳动者则穿草鞋,生活好点的穿车轮胶底便利鞋,有的甚至成年累月赤着脚劳动,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穿自制布鞋、禾秆草鞋的情况已很罕见,从1950年起人们时兴穿球鞋(又称波鞋)、解放鞋、凉鞋、拖鞋(有“人字拖”、“十字拖”、“包头拖”、“海陆空”等多个式样和品种)。1980年后,民间穿鞋趋向时兴化、潮流化,多数穿皮鞋、皮球鞋、皮凉鞋、旅游鞋,女性多穿高跟鞋、皮靴等。
(三)发型。清代,成男蓄发辫,妇女盘发髻,小孩留丫角辫。辛亥革命后,男性剪去发辫,中年男子留平头,老人多剃光头。女性保持原型,小孩也有剃光头的,而有些则留有“镬铲头”(亦称“猪屎帮”)。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大部分妇女剪短发,梳大松辫或孖辫,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妇女梳髻。1980年后,男女的发型趋向潮流化,男性有留长发、理“西装”发型,亦有剃光头、剪平头(即留有少许短发)。女性或长发披肩、或短发、或烫发,男性小孩多留“半光头”,女性小孩多留短发或扎辫仔。
(四)饰戴:民间以孩子和妇女佩戴饰物居多,新中国成立前,民间贫富悬殊,金、银耳环、玉镯等贵重饰物多为有钱人家拥有,穷人男孩子多戴铜钱(用别针扣在胸前衣服上或用红绳穿好挂在脖子上)、女孩子或成年妇女多扎红头绳。新中国成立后至1985年,饰物穿戴习俗淡化,民间很少佩戴。到1985年后又重新兴起,且趋向高档化和多样化,饰物主要为用黄金、钻石、白银、玉石、玛瑙、水晶等贵重材料制造的戒指、镯子、项链、手链、脚链、胸针、玉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