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照我国传统民间习俗,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是一年的三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艾叶、以辟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赛龙舟、吃粽子、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后遂演变成赛龙舟。赛龙舟又叫龙舟竞渡、划龙船,清城俗称“扒龙船”,不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也是端午节民俗活动中最热闹有趣的节目。在清城,端午节龙舟竞赛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从龙船的制作、点睛仪式、下水典礼的举行,都有一套严肃庄严的规定。而在划龙舟之前,又有“请水神”、“接龙船”、“祭江”的仪式;在比赛结束后、也有“送水神”、“收龙船”、“谢江”的祭典,可以说非常热闹、隆重。龙舟竞赛的场所,大都在河流或北江。
随着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赛龙舟的风俗,先后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粽子古称角黍、筒粽,原是南方的一种用芦叶把米包起来煮食的风味小吃,汉代以后才与屈原联系起来,并逐渐固定在端午节吃。相传屈原因爱国忧民投江自尽,人们为了敬爱他,于每年五月五日将白米装在竹筒内,投入江中给鱼类吃,以防止鱼群去毁坏了忠臣的躯体,流传到今天,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粽子有甜的和咸的两种,甜的有豆沙粽或者碱水粽,吃时蘸糖浆,咸肉粽是糯米内包猪肉、蛋仁、香菇、虾米、蚵干等佐料,时至今日,清城人民不只在端午节包粽子,平日在大街小巷也有卖烧粽的,成了日常的小吃之一了。
阅读:
端午节诗话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