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作为节日的“清明”与作为节气的“清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来看,清明节是从“清明”这一个节气演变而来的,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只有“清明”和“冬至”两个节气演化为节日;从区别上看,节气只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有某种风俗习惯和纪念意义。但是,清明节是如何从节气演变为节目的呢?根据《荆楚岁时记》中说:离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风暴雨,称这一天叫做“寒食”,要禁火三日,由于寒食节的日子与清明的日子相近,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动,往往沿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而到今天寒食节更已经被清明节所取代了。
民间清明节扫墓可分成两种仪式,即“挂纸”及培墓”。清远人俗称的“拜山”也就是“扫墓”,又叫墓祭、祭扫或上坟,就是修墓与祭拜。一般俗信,祖先的坟墓和后代子孙的兴衰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它则视情况而定。“培墓”的时间多利用清明节前夕,将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用银朱重新加以描写,使其焕然一新。
祖坟整修完毕后,开始祭拜。祭拜时,在墓前供奉牲礼(三牲或五牲)、香烛等,祭品摆好后,点香向后土(坟墓的守护神)祭拜,祭拜完毕,先烧铂金、寿金给后土,再烧银纸等给祖灵,纸钱烧完后,在纸灰上洒酒(称为奠酒),最后鸣炮礼成。
现在一般的扫墓方式已经较以前简化,大都以鲜花水果为祭品,上香鞠躬,礼节简单隆重,这体现了人们移风易俗的好风气。
民间还有在清明节有插戴柳枝的习俗。在祭墓踏青时,人们往往还折几枝柳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或用柳枝编成柳帽戴在头上,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便黄狗”,似乎说明了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因为清明是中国的三大鬼节之一,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再加上正值柳枝发芽的时节,于是人们纷纷戴柳条以辟邪了,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插柳枝以辟邪。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欣赏大自然的无边春色。
阅读:
清明诗话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