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以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又称“重九”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和簪菊花等等。文化是累积的,重阳节经过二千余年的变迁,已成为多元性的节日。
登高郊游: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据《西京杂记》重阳登高也开始于西汉。重阳节前后,天气渐凉,是登山活动的好时辰。
到今天,登高已经是广受喜爱的健身活动,大家利用星期假日,扶老携幼登山健行,从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舒展筋骨,锻炼体魄,调剂心情,还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真是一举多得的活动。许多团体也利用庆典,举办登山活动,都受到欢迎,登山活动也不限于秋高气爽的时节,已成为全民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了。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多数人都知道珍惜大自然资源的观念,能注意到环境的维护。
敬老活动: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有令人长寿的说法。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为了弘扬“敬老崇孝”的传统,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展开敬老活动,唤醒民众重视老人、尊敬老人。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阅读:
重阳诗话
现今佩茱萸的习俗已没有了,但唐代的名诗人王维以茱萸作出感物怀人的《
酒是节庆必备的饮料,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相传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寿,活得长久”。所以郭元振有诗曰“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渊明九日诗中也提到:“酒能袪百虑,菊能制颓令。”
在历史上,旷达不羁、傲视世俗的魏晋文人对重阳节尤其青睐。因此,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九月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阳节时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宋代重阳咏菊花词也是汗牛充栋,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老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喜爱重九登高,因此描写重阳登高远眺、欣赏山河美景的诗相当的多。如:
九月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现楼西。
——刘长卿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邵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