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饮
区内民间向以米饭为主食,兼以米粉、面食。民国时期,家境贫穷的农民以玉米、番薯、芋头、高粱粟、瓜菜等掺入以作主食。如遇灾年或荒月,则有不少人以山苍树叶、黄狗头(即金狗脊)、蕉树头、野菜等充饥。城里人一天吃两餐,早上九时吃早餐,下午四时吃晚饭,俗称“朝九晚四”,农民多数一天吃三餐。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居民多已改为一天三餐,早餐以粥、面条、米粉、点心为主,午晚餐均为米饭。农民的早餐以米饭为主,午餐多是粥、糍、杂粮等,晚餐为米饭。1980年后,中午餐已很少人吃杂粮。
(二)传统食品
区内民间的传统食品颇多,食品用料和制作工艺多种多样,常见的传统食品主要有:艾糍,每年清明节前后摘采清绿艾叶,洗净后煮熟捣烂,与糯米粉、黄糖混合,做成饼状,用柚果叶或其他树叶垫底,蒸熟即成;“刀切糍”,用粘米粉和成团,擀成块,用刀切成面条形,配以上汤煮熟即成;实心油炸豆腐,俗称“水鬼重”,以做好的白豆腐块,用食油炸至金黄色,放入冷水浸泡约二十分钟捞起即成;白豆腐;油炸豆腐泡;豆腐干;油糍,将红片糖煮成糖水后,与糯米粉和成团,然后捏成空心球状,用花生油炸至膨大成球形即成;腊味,一般在秋冬季节制作,将肉类腌制后挂起晾干即可,有腊猪肉、腊鸭、腊肠、腊鹅、腊鸡、腊狗等;粽类,有咸甜两种,咸的有咸肉粽、裹蒸粽、莲蓉粽、豆沙粽,甜粽称碱水粽,用糖蘸食;糕类,有菘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隔沙糕、九层糕、卷粉糍等,用粘米粉开浆,分别伴以黄糖、萝卜、芋头、马蹄粉等材料,用锅蒸成;面包类,有咸肉包、豆沙包、莲蓉包等;饼类,主要有白饼、芝麻饼、猪肉饼等,白饼俗称炒米饼,又叫粘米饼,将米用水浸二至三天,捞起晾干后,在铁镬炒至金黄色,然后磨成粉,和以糖水,用饼模印做敲出,放在铁镬里烤干即成。芝麻饼在炒米饼粉料上拌上芝麻、猪肉饼以猪肉做馅,用同样方法做成;油角,用粘米粉、糯米粉各半或用面粉加糖水、猪油和成团,擀成小圆块,用白糖、芝麻、花生作馅,做成饺子形,并捏出花边,用花生油炸至金黄色即成;芋虾,将香芋去皮切成丝,用生粉、精盐拌匀,以花生油炸至金黄色即成;榄仔,其形如榄果状,故名,将粘米粉用红糖水和成团,擀成圆体条状,用剪刀剪成橄榄形,用花生油炸至金黄色即成。此外,民间春节年宵食品还有炸蛋散、炸麻花、炸糖环、炸粉片等。
(三)筵席菜肴
喜庆菜肴 婚庆寿筵多用“九碗四兜”菜式(十三道菜,俗称“九大簋”),九碗为白切鸡、鹅(2碗)、笋虾猪肉(2碗)、炸油排肉、粉丝虾米、煲猪肉、烧肉,四碗为酸萝卜、莲藕木耳、炒肉丁、香芋扣肉。
白事菜肴 白事菜肴即丧祭菜肴,一般用七种(意为七甩八脱,即末七可脱孝),老寿终为七碗:白切鸡、油鹅、油鸭、罗汉斋、豆腐、豆芽菜、葱菜、黄豆。
日常宴客 区内民间日常宴客常有白切鸡、炒瘦肉、老火例汤、蒸鱼、釀豆腐、青菜等传统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