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古时也叫月夕、月节。清城的中秋节民间也有称“月光诞”,又叫做“八月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
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这天回娘家探亲的妇女,必须返回婆家团圆,民间有“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的俗谚,就反映了这个习俗。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人们一早起来,用月饼、水果祭祖拜神,晚上全家围桌而聚吃团圆饭。晚饭过后,便举行“拜月光”仪式。在天台或门口竖起竹竿,挂上彩灯和灯笼,摆上月饼、柚子、芋头、菱角、香蕉等,对月而祭。祭月时要焚香燃烛,烧“月光衣”。拜完月光后吃月饼、吃田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吃呢?有人说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清城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广东人度中秋,最有特色的又怎能少了月饼呢!月饼的演进历史可以从周代算起,到了汉代已有蒸饼、胡饼、汤饼等点心;到宋代已经有月饼的记载,但是月饼成为正式的应节食品,则始于明代,当时人们已经有用月饼相互馈赠的习俗了。民间传说月饼的起源是来自于元末明初的抗元故事。
在我国,由于各地月饼用料、调味、形状等的差别的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的品种,诸如京式、苏式、广式等。饼馅更是种类繁多,甜、咸、荤、素各有特色,而且色香味俱佳。尽管地区风格各异,但不外提浆、酥皮、硬皮三大类:提浆月饼,又名浆皮月饼。熬糖浆调入面团做月饼皮,包咸肉、甜肉、火腿、枣泥、豆沙、莲茸等,饼面印各色花纹,广式月饼即此类;酥皮月饼,将面粉、饴糖、猪油用热水搅拌做皮、有百果、豆沙、火腿等馅,苏式月饼属此类;硬皮月饼,用白糖、饴糖、香油加上小苏打和面做皮,冰糖、白糖、香油、桂花、瓜子仁、核桃仁等搅拌为馅,北京自来红即是。现在,月饼依然是群众最喜爱的节日食品,而且质量更高,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多采。广式的中秋月饼,以色香味形驰誉中外,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现今虽然因为航天员登上月球,神话传说已经破灭,但拜月、赏月的习俗还是盛行不衰, 因为这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阅读:
中秋诗话
赏月之俗由来已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就有了,到唐宋时才开始盛行。唐代许多诗人寄情于明月,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宋代亦不遑多让,最为世人所传颂的无非是苏东坡所写的“水调歌头”了: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借助月亮来表现思乡、思亲、思友、思念故国家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渚云低暗底,关月冷相随 。 (崔涂《孤雁》)
野旷云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卢纶《晚次鄂州》)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子夜吴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一家老少在一起畅聚至深夜。儿童们手持各式灯笼沿街走动。 青年男女们也借此机会结伴出游赏月游玩,培养感情,故也被称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