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远的“凤文化”,清城当居首位。
清城之所以又叫凤城,源于一则悲壮的人凤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清城上空突然乌云密布,闪电雷鸣,暴雨倾泻。这场暴雨整整下了两日两夜。暴雨的第一日,城里淹浸了大部分房屋,一片汪洋。人们有的逃到高处,有的举家爬上屋顶。暴雨的第二日,水越涨越深,许多房屋逐渐没顶了,原先没有离开或来不及逃脱而栖身在屋顶的人们,这时有的游向高坡,大树;有的抱着从屋顶卸的杉梁浮在水里挣扎,漂流……情景甚是凄惨危急。
住在现今起凤里的一个青年,名叫张易,水性颇好,诨名叫潜水易。发大水时他原先也在屋顶楼,在洪水快要涨到自家屋顶,他正要游向高地时,忽见不远处有一个老婆婆挣扎呼号。在此危急关头,他顾不得肚子空了一天的饥饿和疲乏,奋力游向老婆婆,把她救到高地,当他把第九个受灾群众民救上了高地,自己正是疲乏难支时,忽然听见一阵吱吱吱的呼叫声。他抬头一看,原来在离他不远,在伸出水面的一棵树的树丫上,有一窝出生不久的小凤凰,水快要淹没树丫,央及凤巢,几个还未长毛的小凤凰,伸长着颈,张大了口,飞着向张易呼叫,张易动了恻隐之心,奋力支撑着游向树丫,托起凤巢,把小凤凰救到了高地上……
不知什么时候,清城上空飞来了一只巨大的凤凰,在空中低低盘旋,寻找着凤巢……忽然,她发现张易奋不顾身在救人,救起了小凤凰。此时,清城的人还在危难之中。有的被困在小高地,有的攀在伸出水面摇晃着的树枝上,有的在水中挣扎……也许是出于对张易舍已救人行为的感动、对张易救出她的小凤凰的感激以及她的善良、怜悯之心。只见那只大凤凰在天空再盘旋了一圈之后,便突然扑入水中。她的头在现今的三码头的位置,她的两翼伸向上廓、下廓,她的背铺在现今县府(即现在的凤苑酒店)附近,尾部伸到现今的松树岗(即现在的清远市第一中学足球场)。大凤凰扑入水中后,竭力隆起身躯,在水中挣扎和被洪水围困的人们,爬向大凤凰的两翼和凤背,然后走向凤尾,到达了松树岗一带高地。大凤凰在水中整整坚持了一夜,危难中的人们得救了,可是大凤凰终因在水中的时间太久而死去……
洪水横冲直撞了几天之后,终于退去。逐渐地,清城又复苏了。几个月之后,在起凤里的一棵合欢树上飞来了一群小凤凰,久久不散,她们为了感激张易而来,为了悼念她们的母亲而来……
后来,清城的人们便把张易住的那条巷改名为“起凤里”。为了记念那只大凤凰,又在现今工人文化宫前的空地上筑起了一高台,命名为“凤凰台”。人们称现今的三码头为凤头,县府(即凤苑酒店)一带为凤背,松树岗(清中足球场)为凤尾,把清城又别称作凤城。这便是清远城又称为凤城的来由!
这则洪水中人凤互救的传说,展示着悲壮之美。
凤的传说,给清城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兴旺发达的福音,系列凤文化现象的相继出现,倍增了清城的凤采。因传说而修建起来的凤凰台,被并列为清远县传统凤景的“八景”之一,并一直作为清城的标志昭示世人。
也许是悲壮的凤传说激活了清城士人的灵感,这座一向名气不大的广府边邑入明以来,人才蔚起,文运大昌,令邻近县邑刮目相看。文学创作中尤以诗歌为著,狂飙突进,量多而质好。明代清远贡生向荣编辑了以“凤台”命名的诗选——《凤台诗选》,尔后又有叫孔煦、李祥的文士步其后,相继编辑了《凤台诗选》二、三两集,至清末,又有一位白氏才子(名居歧,字凤生)选编了三集以“凤山”二字冠名的《凤山诗文选》。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邑人集资将县城的城隍庙改建成“凤鸣戏院”,曾上演过话剧《凤凰城》。民国末年,清城文士自发组织了一个以“凤鸣”打头的“凤鸣诗社”。1958年,清远县将原清远红星粤剧团易名为“凤鸣剧团”。在我市的民间表演艺术中,凤题材是个特色品种。
清远的凤文化,不仅流长,而且源远。此论虽无文献佐证,但地下出土文物可资证明,连州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朱雀雄立龟背”青铜塑像,是省内绝无仅有的瑰宝。塑像上的朱雀(即凤凰)昂首、展翅、翘尾,作欲飞状;龟则伏地仰首,奋力负载。整幅塑像在艺术上给人以活力张扬的动态美。这幅塑像的寓意是象征着吉祥美好、健康长寿。说明早在汉代,清远市的先民就在做凤文化的“文章”了。可见清远的“凤文化”其源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