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汝珍,字聘三,号隘园,汉族,广东清远县人。祖籍城郊八片山,清同治九年(1870年)生于县城一个书香世家,居南门街左四巷隘园。清光绪癸卯(1903年)举人,甲辰(1904年)恩科殿试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及第。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毕业。参与创定《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法草案》及纂修《德宗景皇帝实录》。是清末新法律修订和清皇室史籍编纂的骨干。历任刑部主事、翰林院编修、法律馆纂修官、京师法律学堂教授、《德宗实录》馆总校官兼纂修官等职。领侍讲、预保提学使(五品)衔。宣统二年(1910年)任首次法官考试贵州省主考官。
辛亥革命后,汝珍不事民国。以“南书房行走”留居紫禁城从事《德宗实录》等史宬工作。衔至头品顶戴光禄大夫。1924年农历十月停职,从商于津、沪间。1930年南归,次年移居香港,任香港清远公会会长、香港大学哲学、文辞教习和香港学海书楼主讲,1933年接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
1932年,溥仪在日本扶植下建伪满州国,邀请他辅政,而汝珍以“年老体弱”婉言拒绝。抗战期间,汝珍主持清远公会和孔教学院,积极配合抗日团体开展抗日募捐、义演等活动,并接济抗日战士。香港沦陷后,与香港清远同乡协助社联合组成难民归乡指导委员会,帮助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旅港清远同乡疏散回乡。
那时,内地水灾频仍。汝珍以桑梓为念,不顾古稀高龄,亲自联络于香港同胞和社团间,组织赈济,帮助家乡民众渡过一个个难关。
汝珍乐善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曾向清远县民众教育馆捐赠书籍和设备;为清远战时平民医院和县立中学募捐药品和资金;为香港清远同乡协助社的子弟义学提供常年经费援助;又先后担任《清远县志》和《阳山县志》的总纂。
朱汝珍善文辞、书法。他的文章逻辑严密,文字简炼流畅,富于节奏美,深得文苑好评。在甲辰恩科会试中,同考官这样评价他的文章:“断制谨严,笔力英挺,一种朗润清华之气流露行间,的是用功人文字”;“纂组缜密,意味高遒,气体华贵,雅俗共赏,非清虚驰骋者所能望其项背”。
朱汝珍的书法艺术在海内外有相当影响。他的书法兼具王、柳、欧风格而自成一家。其楷书端正圆润,遒丽清秀;行书飞动流畅,富有骨味,深受文人雅士和一般群众喜爱。他的作品与状元刘春霖、探花商衍鎏、传胪张启后的作品配成“四屏”,尤显珍贵。
朱汝珍于1942年秋离开香港赴上海。次年(1943年)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