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多次游览清远峡山,留下了不少游踪和故事……
黄州之后,几经曲折,苏东坡回过朝廷,去过当初年少轻狂时呆的杭州,然后,他仕途再遭厄运,被贬往岭南——那个古来的蛮夷之地。他早已习惯了承受命运的折磨,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好好地生存。如果说他曾怨愤,曾抑郁,曾不满,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忽然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无路可走(现实或心灵)的时候会选择庄子,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从世俗中解脱时会选择出家,只是因为他们累了,想要找一个栖息地。京城到岭南,几多曲折几多坎坷是不必说的,如今的路也多山路崎岖,何况数百年前它就只有一条梅关古道通往外界?但初到岭南,苏轼没有抱怨过水土不服,反而兴致勃勃地去了趟峡山寺找老和尚聊天去了。留下了不少游踪和佳作。
传说碧落洞曾有道人炼成仙丹而羽化登仙,苏轼之所以去那个地方,估计是他晚年热衷于炼丹的缘故。可惜,仙丹没找着,却给广东添了一处文化遗迹。
面对厄运与困境,纵使如何豁达,如何自在寄游于明月清风间,苏东坡终究是个性情中人,终究需为“情”之一字所苦。晚年的苏轼更靠近了佛与道。佛要人无牵挂,四大皆空;道要人无拘束,逍遥自由。苏东坡也许觉得他这辈子所累的事太多了,早该放下,贬到了哪里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他是那样一个人,悲伤时大哭,喜悦时大笑,心底有再多的悲哀也不妨碍他认认真真地生活。比如关心一下百姓的疾苦,比如探探险、爬爬山之类的。所以有了《荔枝颂》里的“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的诗句,也所以有了游碧落洞访峡山寺。
苏轼没登仙,但已与仙人无异了,因为他是游走于碧落与黄泉之间的,数度辉煌又数度与死亡一线之隔,他还能怀抱着他的清风明月之永恒。命途坎坷,生命多舛,有人会说他强颜欢笑,但能有这等的胸怀来欺瞒家人欺瞒世人独自担当痛苦,这又岂是凡人能做到的?
阅读:
木咏南歌
苏轼
槎牙乱峰合,晃荡绝壁横。
遥知紫翠间,古来仙释并。
阳崖射朝日,高处连玉京。
阴谷叩白月,梦中游化城。
果然石门开,中有银河倾。
幽龛入窈窕,别户穿虚明。
泉流下珠琲,乳盖交缦缨。
我行畏人知,恐为仙者迎。
小语辄响答,空山自雷惊。
策杖归去来,治具烦方平。
峡山寺
苏轼
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我行无迟速,摄衣步孱颜。
山僧本幽独,乞食况未还。
云碓水自舂,松门风为关。
石泉解娱客,琴筑鸣空山。
佳人剑翁孙,游戏暂人间。
忽忆啸云侣,赋诗留玉环。
林空不可见,雾雨霾髻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