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俗语有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自古以来,婚姻都被视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现代中国的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受了西式风俗的影响,但同时仍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所以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结婚会采取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
旧时流行于清城民间的婚庆习俗较多且繁,不少还带有较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婚姻习俗已经废除,但也有一些传统做法一直流传到现在。重拾家乡的记忆,《清城故事》本期为你讲述﹣﹣清城民间婚俗。
清城民间婚俗,主要分为相亲、订婚、结婚三个步骤。第一步就是相亲啦。
县内古时之婚嫁,例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全由父母作主。当男长至15岁左右,父母即托人求亲,俗谓“讨八字”(是出生年、月、日、时之天干地支)。后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冲克,八字相合,男家即托人打听女家情况。而女方则由父母兄嫂等了解男家家产及男方相貌品行等,如双方满意,即约定时间、地点见面,俗谓“相睇(亲)”。双方同意,即可定亲。也全由父母包办,直至洞房之夜夫妻始见真面目。
国家《婚姻法》颁布施行后,上述封建包办陋习已废除。代之兴起的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结婚,父母多已不予干涉。
清城民间婚俗的第二个重要步骤就是订婚。
经过“相亲”,男女双方同意后,由男方托媒人向女方送礼物,小康之家一般备有茶叶、水果、酒、猪肉、鸡、毛巾等,富裕人家还有金银首饰。女家收受礼物,即可征求女家择定婚期。第二次送礼是男方择定婚期以后,由媒人送去礼物,并有临娶聘书。这次送去之礼物,主要是现金,若女家全部或大部分退还,则表示女方无力办嫁妆,女方嫁妆要由男方承担操办,并将择定婚期通知女方,俗谓“担订”。
订婚由男方给女方送礼之俗沿习至今,部分农村尤为突出,俗称“身价银”。有些女方漫天要价,动辄向男方索取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但亦有不少人破除旧俗,分文不受。
订婚完成之后,就到了最重要的结婚仪式。到结婚的仪式,在民国及以前时期,清城乡民结婚都是手续繁琐,仪式复杂的。小康之家以上水平者结婚,一般都得经过迎妆、上头、婚礼、拜堂、回门、担茶等程序。
新中国成立后,婚礼程序简化,繁琐迷信等陋习多数已废除。
随着时代的发展,婚礼习俗也在与时俱进,简化了一些不合时宜的程序,也增加了很多时尚潮流的元素。尽管很多旧风俗已不再流传,但不变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渴望、对未来的祝福。回望历史、了解一下先民的生活方式,也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