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融入珠三角”的奋斗目标,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基本完成了区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保持平稳向好。2016年,全区完成GDP488.6亿元,同比增长7.1%;剔除市直部份1-11月财政八项支出增速大幅回落等影响,全区GDP增长9%以上;人均GDP达到8403美元,同比增长6.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1.6亿元,同比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290.1亿元,同比下降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1亿元,同比增长9%;受营改增、降成本等因素影响,全区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亿元,可比口径同比下降8.5%。全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1.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6760万美元,实际吸收外资2865万美元,全面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全年引进新项目37个,合同投资金额127.9亿元。全区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基本实现了年初预期目标,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全市首位。
(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园区建设方面,广清产业园已签约项目121个,合同投资金额499亿元,其中44个项目已动工建设,10家企业投产,在谈项目40多个,创造的“广清园速度”令全省瞩目;源潭物流园起步区已完成了园区的道路、管网等规划,中国南部物流枢纽项目正在走供地程序;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华南声谷)已基本完成征地,启动区在2016年底前完成土地清场、平整、招拍挂出让并正式启动建设。重点项目方面,2016年,我区安排重点项目84项,总投资693.3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1.53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09.5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3.28%。前期预备项目43项。其中列入省、市重点项目19项,年度计划投资41.87亿元,全年完成投资34.6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0.57%;区属40项,年度计划投资54.19亿元,全年完成投资53.0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97.99%;市直以及广清产业园清城区属地项目44项,年度计划投资77.34亿元,全年完成投资56.4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2.98%。其中,长隆项目种源基地首期、华南虎野化训练基地等建成,主体工程及酒店群正式动工;金发科技(一期)已全面投产,雄星新材料、时代广场等一批项目已建成投产或试业,万达广场等一批项目2016年底已建成开业,卧龙新天地、沃尔玛等一批项目正在抓紧推进中。工业转型升级方面,传统支柱产业占比逐步减少,陶瓷业完成产值65.9亿元,同比下降9.7%;有色金属行业完成产值416.4亿元,同比增长4.9%,两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3.8%,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9.4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17.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6.4%。产业结构方面,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5.9:45.1:49.0,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等服务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涌现出金创电商产业园、融合创富中心、清农电商等一批新业态。提质增效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2016年新增10家,总数达17家,比去年净增加88.9%;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108.6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515.91亿元的21.07%;获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数量大幅增长,新增28项,超过2008年以来历年总和;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增省工程中心2家、市工程中心2家,目前各类认证研发机构共29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6家;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增长139.1%和115.3%。我区全年开展技术改造项目31个,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0.3亿元,超额完成市下达我区目标任务;新增技改投资项目备案共32个,投资金额15.89亿元。天农公司创建成为我市首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天农“凤中凰”被评为全国“2016百强农产品好品牌”,牛鱼嘴原始生态风景区获得“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荣誉称号。
(三)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方面,燕湖新城的总体框架已基本形成,省职教基地正加速推进5所新进驻高校,二期的征地已基本完成;新区二期、飞来湖、人民西-富强路等片区的商住圈初具规模,美林湖、碧桂园、万科城等南部片区日臻成熟,整个城市呈现出“东扩、西进、南延、北拓”全面扩容的新态势。市政配套设施方面,广清城轨清远段已全面贯通,佛清从高速的征地拆迁工作已全面铺开,汕湛高速、广清与清连高速连接线、北江四桥五桥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以及笔架北路、长埔路、时代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和S253至S269连接线、X405线兴仁至沙步段路面等一批乡村道路正在加快建设和改造。完成了122条主次干道、343条内街小巷整治改造,全面完成了2.5万个防蚊闸安装及214个病媒滋生地整治。完成了铁塔体育公园西侧地面停车场和市行政服务中心东侧地面停车场建设。南门垃圾中转站和东城莲塘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项目年底前可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城乡面貌和文明形象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精力创文创卫,基本完成了1806个创文项目的整治建设,164个创卫指标基本达标,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内街背巷、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主次干道等焕然一新。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大力推行城市管理网格化,积极探索和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城市秩序、市容市貌和文明形象整体跃上了新台阶,为我市创文工作成功获得国家提名、创卫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暗访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筹集资金5144万元申报创建81条美丽乡村,完成503条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四)深化改革稳步实施。供给侧改革方面,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全年关停落后陶瓷生产线32条,拆除钢铁行业落后设备2套;加大力度去库存,全年完成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88.4万平方米,净消化商品房库存168.6万平方米。主动稳妥去杠杆,严格控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积极防范了地方金融风险。多措并举降成本,落实了“营改增”改革等优惠政策,切实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拟订了农业、劳动保障监察等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行人民政府法制顾问制度,优化了区卫生监督所等事业单位的机构和职能配置,完成了全区369辆参改公车的封存、拍卖等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总体承诺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了66%;创新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初步制订了我区“一门式、一网式”改革实施方案;启用新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系统,承诺办结时限缩减至2个工作日。全面实施“同城通办”和“七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联合审批办结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全年各类注册经济户口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5.2%和47.2%。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深入推进“三个重心下移”,做好了村委会规模调整准备工作,加强了村级自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提升了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着力加强“三个整合”,加大了土地资源、涉农资金、涉农服务平台整合力度,与苏宁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依托“一站式”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年内至少建成6家直营店、30家村级服务点,全面构建起区—镇—村三级电商网络体系。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实现了乡村助农取款点行政村全覆盖,充分发挥了“政银保”、“小微贷”等惠农贷款的作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东城—飞来峡”两个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共13个乡村旅游站点全面铺开建设,8个项目已建成对外营业,飞来峡镇铺背村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第二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五)民生建设成果丰硕。社会保障方面,将城镇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570元、42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每人每年7980元提高至9000元,加大了对困境儿童、贫困母亲、重度残疾人和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精准扶贫方面,497户区定困难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152元,4513户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40元以上,顺利实现了年度精准脱贫目标。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5%,控制在目标任务以内;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飞来湖中学正式建成开学,田家炳中学办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规范化建设和教学点改造,完成了清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基础工程建设,并顺利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大力实施“卫生强区”战略,下大力气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加快了区人医新院等医院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民生水利方面,完成了飞来峡镇黄洞中心村饮水工程等一批民生水利建设,加快推进了大燕河龙塘围、安丰围达标加固等一批民生水利工程。十件民生实事有效落实,8所学校已全面开放运动场馆,33间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平台已全面建成;改造建设了3座中心城区垃圾中转站,广大群众充分共享了发展成果。
(六)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环保能力建设方面,积极承接市下放的环保职能,顺利通过标准化建设验收,切实加强了对水环境、空气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建成了横荷、东城2家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管网4.23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6.49%。加快推进源潭、洲心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等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环保基础配套设施。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加快推进了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和陶瓷原料前端环节污染整治,积极推进了澜水河、笔架河等7条河涌及8处黑臭水体整治,深入开展了餐饮油烟、燃煤污染等改善空气质量专项整治,省挂牌督办的我区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顺利摘牌,全区的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了闲置及低效用地503亩,认真抓好了违法违规用地查处整改。完成营造林工程5893亩,森林抚育38829亩,森林碳汇工程造林960亩,植树75万株,新增生态公益林3000亩。增加区级、镇级森林公园各1个,绿化美化村庄13条。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3%,绿地率达3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平方米,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落实森林防火措施,全年无发生山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江河干流的水质保持优良,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全部达标。加大水土保持力度,顺利通过省水土保持能力县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全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对口帮扶取得新成绩。统筹抓好了广清对口帮扶工作,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已累计到位帮扶资金3900多万元,联合招商项目17个、合同投资金额392亿元。截止2016年底,清城区纳入广清帮扶指挥部统计的项目共29个,亿元以上项目14个,拟投资金额402.2亿元,其中签约项目5个,开工项目15个,投产项目9个,各项指标均排在全市前列。两区共建产业园区清远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华南声谷)推进顺利;全区84所中小学校、幼儿园与广州名校实现了结对帮扶,2016年以来,清城区新增4所学校与越秀区3所学校签订了深度结对帮扶协议,清城区教育部门9个“三类”工作室积极和越秀区“三名”工作室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落实了清城区21所受帮扶校(园)的特色打造项目;3家技术协作医院挂牌成立,与越秀区名医院实现了全面结对,各项相关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工作方面,重点完善了凤城街翠湖社区、洲心街维港社区和石角镇美林湖社区的配套设施,新建了横荷街荷兴花园社区,将凤城街古城社区升级打造成为了中心社区,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社会治理方面,深入推进平安清城创建,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自然村视频监控等立体化防控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平安细胞创建率达100%,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狠抓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和综治信访维稳等工作,有力确保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我区被评为第十届全省双拥模范区。
一年来,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这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增长速度还不够快,产业层次还比较低,新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创新驱动能力还不强;二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产城融合不够,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力还不强,部分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三是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布还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有待提升,民生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四是征地拆迁的难度加大、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等要素约束增多,农村综合改革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还比较多。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意见
今年我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融入珠三角为目标,深入推进广清一体化,扎实抓好“两区三城”(即率先融入珠三角的先行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水秀山青的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南融北拓的珠三角北缘门户城市、小康文明和谐的幸福清城)建设工作。
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可比口径增长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达到90%;社会保障、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完成市定目标。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如下七项重点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提速转型。一是落实更加有力的稳增长、抓提速举措,力促经济提速增长,做大做强全区经济总量,进一步缩小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二是想方设法为广清产业园园区建设和扩园开发创造先决条件,力促年内园区动工企业达60家,试投产企业达25家,培育和新增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速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华南声谷)、源潭物流园等重大平台的开发建设;力促互联网+创新产业园起步区、中国南部物流枢纽、清远平安综合物流产业园、广铁清远现代化铁路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三是千方百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2月底前编制2017年全区重点项目安排表,今年拟安排重点项目78项,年度计划投资约198.7亿元。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逐个项目建立问题台账,强化项目建设的跟踪督办和管理考评,加大闲置土地的清理和盘活力度,提高批而未供土地的供地率,解决好规划、国土、征地拆迁等难题,确保78个重点项目按进度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回升。四是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和广清产业园,主动承接广州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引进和储备一批新的优质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五是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围绕长隆项目做好配套,加强食、住、游、购、娱上下游产业招商,培育发展一批旅游综合体和乡村游项目,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依托万达广场等现代城市综合体,改造提升现有商圈,布局一批商业体验项目,提升商贸流通行业的档次和水平;加快培育发展本地电商,通过创新消费模式促进市场消费,减少本地销售额的流失;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促进消费结构提升,进一步推动文化娱乐、家政服务、休闲旅游等服务型消费产业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六是继续加大陶瓷、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技改力度,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深度发展。
(二)着力加快城市扩容提质。一是做好征地拆迁、民事调处等相关工作,全力配合燕湖新城、省职教基地等建设,力促省职教基地二期的5所高职院校2017年建成开学。二是大力推进清远南部靠近广州北片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在美林湖社区设立镇(街)一级行政管理机构,新规划建设一批道路、学校、医院等基础配套设施,形成与广清产业园、长隆国际森林度假区融合发展态势;同时,积极推动源潭等4个镇加快城镇化步伐,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三是力促广清城轨、佛清从高速、北江四桥五桥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加强城乡公共交通、垃圾中转站、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改造提升旧城区地下管网,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四是继续深入开展创文、创卫、创模等创建活动,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和网格化管理,下大力气补齐创建短板,充分发挥市民群众的参与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位形象和综合管理水平,为清远创文创卫成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五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农村通水泥路、通公交车、通自来水、通光纤等水平;全面开展“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美丽乡镇”五个梯度创建活动,不断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
(三)着力抓好各项重点改革。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去产能,加快关停淘汰低端低效的有色金属、陶瓷等落后产能,鼓励再生资源行业整合,引导定点拆解企业重组和发展深加工,力促5家现有陶瓷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加大力度去库存,合理控制新增商品房数量,打通商品住房和各类保障性住房的供需通道,加快化解房地产库存余量,确保完成市定去库存任务。主动稳妥去杠杆,严格控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健全完善投资项目全流程监控体系,积极防范地方金融风险。多措并举降成本,落实好国家和省、市的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二是深化行政管理和审批体制改革。继续开展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探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实行更多证照合一,促进市场准入便利化。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三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效推进“三个整合”,继续开展土地资源整合,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稳步推进试点镇“农村综合改革(土地整合)示范村”创建工作;推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做好统筹引导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开展普惠性涉农资金整合;健全完善三级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拓展农村综合服务的农技、农机、金融、保险等服务功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想方设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四是深化其他方面的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预算管理和财政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提高区顺拓投资集团公司运作效率,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进一步抓好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深化改革。
(四)着力拓展广清帮扶合作。一是产业方面,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实施定向招商,争取在招商引资上取得更大成效。要着力抓好清远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华南声谷)共建产业园区建设,确保园区起步区主体工程建设年内取得实效,促进相关企业落户共建产业园区。针对产业建设占考核比重较大的情况,我们要对照考核方案评估考核表各项内容的评分标准,对原来的项目进行梳理调整。同时,将产业工作的重心从招商引进项目转移到强化项目跟踪服务,跟进协调涉及土地供应、规划建设、行政审批等方面存在的影响项目落地建设速度问题,推动已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二是着力推进卫生教育帮扶合作。突出帮扶特色,重点打造教育、医疗方面的亮点工程,积极扩大和深化教育在师资培训、特色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帮扶合作,推进帮扶清城区中医院建设,打造镇街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专科,继续组织开展大型义诊活动等。三是积极争取更多帮扶资金。加强与上级部门、投资基金和相关企业协会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清城区产业园区开发和民生事业建设。四是促进其他方面帮扶合作和镇街对接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社会改革创新、青年工作、人力资源合作等方面的对接工作进一步深入合作。
(五)着力做好民生保障改善工作。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继续提高各项保障标准,强化基本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落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救助、基础设施、民生水利、教育文化、人居环境、农村金融、固本强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强化包村包户责任,加快困难村、困难户脱贫奔康的步伐。三是继续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确保清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投入使用,加快东城街东城大道以北新建小学的建设进程,抓好强师兴教工程,发展优质普惠性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强“卫生强区”创建,加快区人医新院建设,提高我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水平。四是加强人才工作,大力培养倡导“工匠精神”,为我区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服务;五是扎实抓好2017年的“十件民生实事”,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六)着力加强生态环保建设。一是全面加强环境治理,巩固扩大陶瓷行业前端环节、电子废弃物、北江游船污染“三大整治”的成果,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后续整改工作,重点整改北部万科城等五大楼盘投诉的环境问题,加快重金属污染治理二期、三期工程建设;深入推进龙塘、石角电子废弃物污染综合整治,确保全区的环境质量稳定有序提升。二是全面开展“创模”攻坚,全力配合冲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创模”的考核要求,为我市成功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作出应有贡献。三是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好北江流域水质,逐步提升大燕河、乐排河、笔架河等河流水质;强化北江渔业资源保护;抓好森林防火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强“三旧”改造,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幸福美丽清城。
(七)着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一是加强城市新型社区建设,力促凤城街湖景湾、洲心街学联、横荷街荷兴3个新设的社区居委会尽快投入运作,合理新设置一批社区居委会,积极推进新型社区治理改革,进一步提高社区的自治和服务水平。二是完成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加大培育社会组织力度,发展壮大一批本土社会组织。三是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范围,把更多的社会管理事务推向社会。四是创新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动员全民深入推进平安清城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和综治信访维稳等工作,积极开展“七五”普法,大力推进依法治区,促进社会大局长治久安。
各位代表!做好2017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