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清城区“百千万工程”提质呈效年,区委、区政府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聚焦产业发展、风貌提升、社会发动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各镇(街道)、相关部门创新实干,在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等方面取得亮眼成绩,相关成果通过省、市多级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引发市民群众热烈关注。为持续放大宣传效应,讲好清城实践故事,“清城发布”微信公众号特别呈献《三年“呈”效看清城》专栏,全景式展现清城“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果,凝聚全民参与共识,为推动清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自“百千万工程”的嘹亮号角吹响以来,清城区凤城街道深度践行“一山一水一城一商圈”的发展定位,坚定扛起打造清远文化风貌对外展示的“城市窗口”、建设清远现代商贸服务的“核心枢纽”、塑造老城区焕发新彩的“示范样板”三大使命。三年间,街道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以五大举措精准发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乡风貌、优化社会治理、深化改革破题,绘制出产业兴旺、城乡共美、改革赋能、全民共享的高质量发展图景。
△改造后的东门塘公园
多元引擎绘就经济“新跨越”
△第十二届清远鸡文化旅游嘉年华在南门街成功举办
文商旅融合迸发活力。支持万达广场、壹悦城、城市广场等三大商圈改造,推动糖果时光文创园文旅产业发展,在飞来湖建清远鸡主题公园。2023年朝阳里开街,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2024年,第十二届清远鸡文化旅游嘉年华暨起凤里人文艺术社区亮灯仪式在南门街成功举办,直接或间接拉动旅游收入超7780万元;2025年,街道联合古城经济联合社、壹悦城公司在东门塘打造全市首个环湖经济商圈,“生态+商业+休闲”多元业态城市撬动旧城区商圈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如今,各大商圈和文化街区相融相促,本土文化与现代消费场景深度交融,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利用原工人文化宫闲置区域打造起凤里停车场
物业资产盘活成效显著。近年来,凤城街道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全力盘活街区闲置国有物业资产超100处,利用原工人文化宫闲置区域打造为起凤里停车场,大力推动松岗市场转型升级,整体提高人居吸引力和产业承载力。物业资产转化为发展“增量”,首批改造盘活闲置公租房物业41处,面积达8000平方米,采用“街办牵头+社区主导+物业公司运营”的模式,以“宜商则商,宜居则居”引进咖啡潮牌、文创手作等新业态。2025年成功争取52处公租房权属下放至街道,并与清远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探索“国企+街道+社区”的国有资产盘活利用经验。
△由强村利民公司与第三方公司共建的中化石油田龙加油站
低效用地唤醒发展潜力。凤城街道创新“政府出资+村民出地”模式盘活松岗客运站用地,在建六层商业停车楼,预计年增集体收益500万元;立足田龙片区临近城西大道等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依托过渡性开发政策,盘活利用田龙社区约40亩闲置农民实业用地,约8000万元的清城区邮政快递分拣中心(凤城仓)落地建设,建设面积超1.5万平方米的“快递集散+智慧中枢”分拣中心,打造粤北地区快递物流行业的重要枢纽,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160万元。探索强村利民公司运营模式,由凤城街道与田龙社区望天狮村小组组建清远市田龙振兴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土地租赁”盘活城西大道闲置地块,由强村利民公司与第三方公司共建中化石油田龙加油站,项目预计年收益达460万元,实现“资源造血”向“产业造血”转变。下一步,田龙社区计划将14亩实业用地打造集市场、商业、停车于一体的综合楼,通过不断盘活低效土地资源,为村集体经济开辟可持续增收渠道。
△改造后的田龙社区
农产品体系升级提速。依托沙田片区农业产业聚集优势,借长埔路、旅游大道、职教一路等主干道路开发建设契机,利用沙田社区柑仔园低效用地引入益特隆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清远市水产品仓储物流中心两大项目,完善农产品物流集散体系,打造为粤北地区最大农产品和水产品交易中心。同时以震兴公司笋产业为支点,推进“田间地头”到“车间市场”全链条升级,年产值1.3亿元的增资扩产项目加速落地,助力沙田片区“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升级。
凤城街道聚焦汕湛高速、城西大道、凤翔北路等主干道路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将城西、沙田等示范片区与交通廊道、典型村培育有机联合,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以“补短板、提品质”为抓手,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城乡颜值与内涵“双提升”。
△凤翔北路
多元参与推动“村庄共建”。凤城街道以“拆、改、治”推动风貌焕新提质,累计开展农房外墙安全整治600多栋。以沙田社区沙垯岭村为试点,创新“村民买瓷片、政府帮施工”共建模式,并将模式推广至沙田社区黄塘西、黄塘东等村庄。沙田社区“齐参与”激活最美“化学效应”,村民主动出资出力,让曾经的旧房子焕然一新。在田龙社区创新运用压檐口、亮墙身、加脚线、描腰线、画门窗“五步法”实施农房外立面“微改造”,引入“莫兰迪色”工艺,实现改造成本下降60%以上。昔日红砖房变身艺术街区,既保留岭南建筑特色,又融入现代审美,因地制宜打造多个“四小园”生态微景,“田龙模式”获全省推广应用。
△凤城街道龙船塘社区公租房项目
串珠成链促进“全域提升”。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大力推动防洪排涝地下管网及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整治户外广告牌228处,整治拆除乱搭建470多处,清理整治环境卫生黑点1170多处,升级改造田龙过街隧道,拓宽硬化沙田石拱桥,实现绿化全覆盖长度约4.3公里,2025年乡村绿化任务提前高质量完成,美丽乡村品质明显提升,展现风貌提升从“面子”到“里子”的精雕细琢。
△改造后的沙垯岭村
“光伏+”促增阳光效益。凤城街道按照“新村有新面貌,旧村有新发展”工作思路,全面布局沙垯岭村庄发展规划,加快推进150多亩闲置土地征拆工作,20亩果园地被改造为绿色休闲营地和共享菜园,闲置多年的集体用地摇身一变成为光伏篮球场、光伏停车场和娱乐健身场地,大力推动用光伏板为农房“穿新衣”,让村民享受阳光“伏”利。
从农房外墙安全整治到人居环境全面整治提升,再到光伏赋能,凤城街道以一系列举措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和美丽乡村创建,切实将“百千万工程”的实效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逆龄焕新
△改造后的南门口广场
近年来,凤城街道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秉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可持续更新模式,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盘活闲置资源,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善,让老街区焕发新生,“逆龄焕新”正成为发展主旋律。
△改造后的南门街
高质量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凤城街道以传承和活化凤城文化为切入点,以南门口为起点,南门街为中轴线,先后实施了南门片区凤文化起源地名城保护和提升改造、“凤城寻印”历史文化打卡点和朝阳里提升改造,改造辐射范围达31万平方米,让旧城街区的历史肌理得以完整保留,凤文化元素在街巷间生动再现。在街区打造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大观片区打造全市首个人文艺术社区,南门街、起凤里、武安街一带成为了文化休闲聚集区。
△工艺美术文化艺术空间
高水平实现老旧小区品质提升。凤城街道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针对老城区基础设施老旧缺失的问题,累计新增改造污水管网22.5公里,修缮破损道路22公里,更新照明路灯800多盏。充分挖掘“边角地”“闲置地”建成口袋公园27个,完成15个绿化和景观带建设,在中心城区实施建筑外立面工程300多栋,增设大批消防安防设施,努力织密安全防线。面对老龄化突出形势精准施策,大力推进适老化改造,加装电梯126台,定点式整改缘石坡道40多处。同时,凤城街道针对老旧城区无物业小区治理难题,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在西门岗25号和凤宇新邨推进单体楼小区连片封闭管理,通过小区资源运营反哺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让居民可以“无偿”或“低价”享受物业和停车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居住体验。其中,凤宇新邨小区改造治理经验被省住建厅作为优秀典型案例推送到住建部。
高标准塑造城水共生新范式。2025年初,凤城街道以“截污纳管+智能循环”技术破解东门塘污染难题——这条曾被居民称为“臭水沟”的城中水体,改造后成为集休闲、观赏、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城市景观点。建设长约700米的环湖生态绿道,打造亲水平台,在绿道两侧种植凤凰木、小叶榕等本地乔木,为市民提供城市漫步空间。打造600平方米钢结构集装箱组成的商业街区,联动壹悦城商圈引流集聚,建成市中心首个国际标准滑板场落地,配套儿童无动力设施区、篮球场等7处运动场地,改造后区域日均人流量突破2000人次,带动周边商铺租金上涨20%,东门塘环湖“水经济”以新活力之姿在凤城绽放。
先试先行激发活力“新源泉”
创新“10分钟党群税费服务圈”。2024年,凤城街道携手清城区税务局,构建起“共享+协同”的税费共治信息平台,打破传统服务壁垒,将税费服务深度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线下“办税易”便民服务窗口全面铺开,自税费共治服务推行以来,凤城街道28个社区在“办税易”窗口累计为群众办理税费业务1498宗,其中545宗通过上门服务成功办理,让“随时办、就近办、省心办”成为现实。
创新绿色循环发展体系。推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示范项目,目前3家标准化门店已投入运营,逐步形成“1(分拣中心)+2(中转站)+47(门店式社区回收网点)”格局,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打造绿色循环发展创新的标杆。
创新搭建民主议事新平台。成立清城区首个街道议事会,开启民主协商新征程,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公共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空间打造等民生热点问题深入探讨。通过议事会平台,广泛汇聚民智,将“微实事”纳入共商共议范畴,实现“群众盼”与“政府干”的双向奔赴。
此外,凤城街道还创新谋划街角“小工匠”、妇联执委“帮帮团”等28个“微改革”事项,在28个社区打造了烟火朝阳、“府韵长堤”、青翠少年、凤起大观等特色社区品牌项目,并举办凤城街道首届“一社区一品牌”擂台赛,形成亮眼街道品牌矩阵。
△银发志愿者给幼儿园小朋友讲解敬老爱老的美德
构建全龄段服务管理体系。凤城街道围绕全龄段人群需求,构建起覆盖“老、青、少”群体精细化服务管理体系。在老龄人服务方面,通过打造“银发传声团” “老伙伴”银发志愿服务行动、“银龄研习社”等“暖心行动”社工站品牌项目,每年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开设6家长者饭堂,为7800多名老龄人提供助餐服务;建立关爱服务体系,为145名特殊困难老人建档关爱,每年为近50户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守护心理健康为主线,推动春风工作站与“小红花”未成年人保护项目联动,构建起未成年人社会支持体系,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青年服务方面,创新推出“青年夜校”“青思享”等能力提升课程,设立朝阳里人才驿站,举办12场人才交流暨乡贤座谈会,开展潮young青年节、绿美青年林等青春项目,全力助推青年成长。为了给全龄段人群提供服务建设平台阵地,街道将翠湖社区打造成为“两社三中心”省级试点,提档升级麻寺田社区、龙船塘社区,打造多元需求响应的服务阵地。28个社区打造“青翠少年”“麦穗之光”“五心驿站”等服务品牌,吸纳4400多名志愿者队伍,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如老年康养、儿童托管、政务代办、就业咨询、文化体验等志愿服务,实现“党群服务+全龄友好”融合。
构建全过程协同治理体系。凤城街道以高效化解民生难题、提升治理效能为目标,构建起覆盖问题发现、矛盾调解、服务响应等环节的全过程协同治理体系。在治理模式创新上,打造“1+6+N”治理模式、“凤城夜访”行动机制,大大提高民生难题化解效率;打造以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黄俊斌为名的调解工作室,今年已成功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332起,成功率达99.6%。在治理机制优化上,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此为基础打造社会治理联动大队试点,创新110非警务警情分流机制,精准响应群众需求,快速化解基层矛盾,实现“群众需求得到满足、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