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部署会议精神,汇聚文明力量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文化空间效能,清城区横荷街创新工作思路、强化资源整合、培育品牌项目,不断涵养乡村文化内涵,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激发乡村文化空间能量。
生活圈里沐新风,欢声笑语话文明
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思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提档升级,将农家书屋、村级文化广场、党员学习活动室等资源统筹整合,让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逐步形成“站点吹哨、村居动员、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构建文明实践“生活圈”,依托1个实践所、11个实践站,构建功能完备、快捷便利的文明实践“15分钟生活圈”,以走到百姓身边面对面沟通的形式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始终“围着百姓转”;聚焦群众需求,改变以往“照本宣科”“自说自话”式宣讲,邀请优秀共产党员、致富能手等作为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让农村党员也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2024年共计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理进万家 声动清城”等各类主题文明实践活动505场次,参与活动人数达6500人;升级分层化、分众化服务,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优质资源,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定制个性化文明服务,满足不同群众对科学普及、文化艺术、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和爱好,构建“全民文明实践”格局。如与清远市新科职业技术学校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横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送健康进万家,让群众健康有“医”靠;用好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下沉文化资源开展文艺演出、图书品读、书画沙龙等活动,搭建文艺爱好者共享舞台。
品牌培育结硕果,“志愿超市”惠万家
横荷街深入探索“一核引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延伸志愿服务触角,在荷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志愿服务2.0模式——“志愿超市”品牌项目,全面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治理功能、服务功能,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样板间”、引领基层治理的“桥头堡”。通过定期组织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细致入微地收集群众“微心愿”,不断丰富和完善志愿服务“菜单”,党员作为骨干力量,积极投身于社区需求调研和需求响应之中,推动形成了“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群众接单”的闭环服务链条;主动探索结对共建新路径,携手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清远新科职业技术学校、清城区人民法院等20余个单位,打造五个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八支志愿服务队,将群众“心愿清单”转化为“定制服务菜单”;打破以往活动开展的固定场所,开拓“移动志愿超市”“志愿超市分店”运营概念,利用小区物业的阵地空间开展免费理发、医疗服务、课后辅导等便民服务,将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进一步下沉至居民“家楼下”,让志愿服务真正走进群众“家门口”。
书香满屋聚邻里,文化振兴绘蓝图
横荷街紧紧围绕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拓展乡村文化服务空间,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功能健全、服务高效的党群服务中心+阵地,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发挥各村“农家书屋”文化建设“先锋堡垒”作用,对标建设标准,优化图书分类、书籍结构、书屋选址、内部布局,确保“农家书屋”规范化、标准化运行。利用农家书屋阵地资源,积极主动对接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定期开展主题读书会、亲子共读等阅读活动132场,覆盖受惠群众约1150人次,推动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群众充电学习的“黄金屋”;聚焦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休憩时间碎片化的工作特征,常常面临休息难、喝水难、充电难等窘境,盘活车头、青山、大有村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打造“友个家油站”新就业群体活动空间,站内配备休息座椅、微波炉、冰箱、饮水机、应急药箱等设施,让新就业群体“累了能歇脚、休闲有去处”。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资源,提供志愿服务、文体生活、宣讲培训等系列活动,为新就业群体打造站内“党建圈”“生活圈”;将党群服务中心的议事功能搬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在车头村探索“庭院议事”群众议事模式,由村民自发选择在党员或村民院舍内,以“平起平坐”的沟通交流方式,拉近与群众距离,引导村民说心声、解心结,做到简单问题当面处理,复杂问题探讨方法,疑难问题协调解决,确保基层治理事务“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