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清城区紧紧围绕省“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以典型镇培育和人居环境整治为核心抓手,系统推进圩镇风貌提升和镇域环境改善,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区4个镇乡镇建设规划获省级评定1个“优秀”、3个“良好”等次,累计整治“六乱”乱象超2.2万宗,建成宜居生活圈核心配套设施130个,创新融合“文化+旅游”“农业+文旅”等模式,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户增收。
一、聚焦顶层设计,绘就“各美其美”发展蓝图。清城区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顶层设计引领圩镇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全区构建了从宏观空间到微观项目、从全域统筹到特色引领的完整规划体系。一是健全规划体系,实现上下衔接。区城镇建设专班牵头抓总,指导各镇全面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其中《石角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省政府批复,《源潭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初步成果,实现了与上位规划及产业、生态等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二是突出特色引领,避免千镇一面。秉承“一镇一策”原则,充分挖掘各镇资源禀赋,成功编制4个镇的乡镇建设规划。源潭镇以“燕河之源,融湾新城”为定位的规划获省“优秀”等次,龙塘、石角、飞来峡三镇规划均获省“良好”等次,彻底避免了“千镇一面”。三是强化项目支撑,带动文旅发展。同步完成《清远市清城区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梳理农文旅重点项目16个(在建7个、拟建4个、谋划5个),清平·北江美丽乡村文旅等标杆项目示范效应显著。
二、聚焦产业融合,激发圩镇内生发展动力。以圩镇为枢纽,推动文化、农业、工业深度融合,拓展强镇兴村富民的路径。一是“文化+旅游”双轮驱动,打造特色样板。投资250万元推进龙塘百年龙窑修缮及道路提升工程,打造“非遗+旅游”样板;系统培育特色民宿产业,全区登记民宿19家,飞来峡镇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累计吸引17批次客商投资考察。二是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户增收。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安排财政奖补资金700万元(50元/亩),筹集专项债2613.65万元提升1.5万亩撂荒地基础设施,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如石角镇石岐村发展3000亩水产养殖,带动300户农户创收330万元,提供就业超500人次,实现了“土地流转+就业增收”的双赢格局。三是推动“农业+文旅”融合,拓展农田多重价值。鼓励镇村依托特色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开发农事体验园、科普教育基地等,面向亲子、研学客群设计活动,拓展农业功能。如长隆・源潭万亩丝苗米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在大连村启动,广东长隆集团以“党建+公益”模式精准投入1500万元援建,创新融合“农业+文旅”双核驱动。四是工业园区升级增效,盘活土地存量。通过“企业自主改造”与“政府统租统管”双模式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成功引入清城万洋众创城项目盘活石角镇低效用地超1000亩;龙塘镇通过国企主导改造华强工业园,引入胜牛应急食品等优质项目,有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土地“存量”变“经济增量”。
三、聚焦共建共享,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一是精准回应民生诉求,改善生活环境。通过走访、座谈精准对接需求,飞来峡镇建成5400平方米的绿美生态小公园及2条美丽河道,源潭镇升级改造跃进路及江边观景平台,极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二是全域整治环境秩序,提升圩镇颜值。深入开展“六乱”整治,2025年以来累计整治各类乱象超2.2万宗,通过“干群联动”等机制有效提升了圩镇干净整洁有序水平。三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构建宜居生活圈。全区圩镇范围内已建成公共厕所14个、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共11所、乡镇卫生院6所、养老服务机构9家、长者饭堂合作餐饮店8家、综合文化站5个、各类大小球场33个、便民服务中心4个、快递物流点位40个等,全面建成“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宜居生活圈,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四、聚焦长效管护,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圩镇建设成果能够长期巩固、持续发展。一是创新运营模式,增强造血能力。探索市场化运营路径,如龙塘镇将440平方米旧影院升级改造为集展示、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圩镇客厅”,并引入专业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二是强化考核激励,压实管护责任。飞来峡镇将日常管护成效纳入镇街绩效考核,并对优秀村(居)给予资金奖励,形成了有效的正向激励。三是激发群众参与,凝聚共建合力。广泛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2024年飞来峡镇表彰12户,计划2025年扩大至20户以上,推动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监督者和受益者,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清远市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5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