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城区积极创新“政、校、企”合作模式,深化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合作,以共建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园为抓手,通过运营链、科技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推动高校智慧与清城实践深度融合,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乡村振兴“清城方案”。
一、创新运营,多元联动重构发展模式
产业园通过“系统规划+产学研协同+协会助力”三位一体发展路径,实现高效科学运营,加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落地。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摸清全区现有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通过良种选育,科学布局优势农产品,逐步建立起全区各镇街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功能分布,明确各类作物种植主导区域、加工区、物流区、科技研发区等全产业链规划,推动深加工产业链升级,由“增产导向”向“增值导向”转型,提高优势农业产业附加值。二是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创新采用“1+4+N”运营模式和“1+8”联动发展模式,通过一个产业园工作专班统筹管理,政府引导、国企担当、高校赋能、镇(街道)共建四方协同推进,吸纳企业、协会、种植大户等社会N元力量联动参与“技术推广、产销对接、品牌打造”等环节;以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清城分院为科技引擎,带动8个镇(街道)联动发展,打通全区优质农产品“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推动清城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品牌”的发展路径转型。三是成立农业产业协会。推动与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园相匹配农业产业协会成立,充分利用协会资源整合、供需对接、产业协同等优势,推动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实现从“低端生产”向“高端价值链”转型升级。
二、借智登高,数智赋能实现科研转化
充分发挥华南农业大学“智库”作用,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实现“科研基地+科研团队”研发模式,推动农业科技精准落地转化。一是共建科研基地。打造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实验基地和73亩的育种试验田,试验田将对水稻、玉米、大豆、甘薯等农作物进行品种筛选和种植技术优化,探索适合清城区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同时创建清城区周年丰产绿色低碳种植模式。2025年上半年,试验田首期试种了2200个水稻品系、5个优质丝苗米、13个优质玉米、13个大豆和11个甘薯品种,玉米最高产品种达每亩1358公斤,丝苗米实割实测亩产达1163斤(干谷),推动产量与品质双提升。二是组建专家团队。华南农业大学将围绕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方面建设需求,组建全产业链专家团队、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长期稳定对接产业园区,为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全链整合,三产融合激活乘数效应
产业园坚持以产业链思维重构农业,依托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清城分院,打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文旅”闭环,形成“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实现“接二连三”发展。一是强化价值链。产业园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合作,引进、挖掘适种的优质农作物品种;研发与之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行有机种植;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和相关品牌建设,有效提升作物品质与经济价值。二是延伸产业链。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甘薯等农作物研发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如开发米糠面包、发糕等米制零食;真空玉米穗、玉米汁等深加工产品;豆油与豆粕用作原供应;制成甘薯蛋糕、薯片等。同时推进“农业+研学”“农业+自然教育”“农业+旅游”等主题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农旅结合项目,如农耕体验园、农产品博物馆、生态农场等,增加农业产业的文化内涵与体验价值。三是打通供应链。依托区供销社和农业产业协会资源,开展全方位的品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的市场曝光度;通过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和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专柜或专区;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线上线下途径推动产销对接,拓展市场渠道。
四、人才培育,产教融合孵化新质人才
深化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以共建“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清远分院”为抓手,开展人才培训、进行种养指导,实现人才双向培育。一是储备农业技术骨干。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同步培育现代农民和“新农人”,促进良种良法进村入户到田,为产业园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实现“实验室到田间”的无缝衔接。二是共建人才实践基地。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农业农村基层干部、“头雁”及高素质农民(如:“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开展种植养殖技术、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生产技术、创新创业等能力提升提供培训服务,为清城区乡村全面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