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全面实施“产业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全力塑造“清城优选”新名片,持续提升特色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地,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力,带领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一、政府引导,打造“清城优选”品牌
源潭镇通过“小田变大田”模式,计划用五年时间整合流转全镇约3万亩水田,以智慧农业技术为支撑,构建涵盖育秧、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丝苗米产业体系,为做大做强“清远丝苗米”产业贡献源潭力量。
近年来,清城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洲心联岗、东城黎塘、源潭大连、飞来峡潖江口等村(居)实施“小田变大田”,连片打造丝苗米种植基地,培育壮大丝苗米产业。
除了推进土地整合,清城区还积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2023年以来,清城区累计投入144万元补助资金,培育支持16个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发展农业生产设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土地整合了,更需要技术支撑产业发展。清城区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合作共建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园,集中攻坚高品质丝苗米栽培、绿色防治等产业关键技术。今年上半年试验田内完成2200个水稻、13个玉米、13个大豆和11个甘薯的样品种植工作;早造试种的7个玉米品种,最高产品种达每亩1358公斤。同时,清城区积极引导养殖场引进优质畜禽品种,目前莲华农牧、瑶家花等生猪养殖企业引进“广东梅花猪”“粤东黑猪”和“巴克夏”等品种,切实提升产品质量。
随着技术提升,清城区名优农特产品产量明显提升,清城区推出“源来有”“飞来壹品”“东城左岸”3个镇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涵盖清远鸡、丝苗米、麻竹笋、陈皮柑、丝滑番薯、鱼干和花生油等农副产品。同时,清城区还推出“清城优选”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全面提升清城区农产品对外整体形象和辨识度,进一步拓展清远市“清远好风土”农业区域品牌矩阵,助力清城区优质农产品提高知名度及市场竞争力。目前,“清城优选”已收录40款名优农产品。
此外,清城区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市、区各类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提高辖区“土特产”知名度。自“清城优选”品牌发布以来,开展相关推介活动10场,在今年4月,组织37家农业企业,携清远鸡、丝苗米等特色拳头产品,以“清城优选”区域品牌亮相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
二、企业作为,做优做强名优农产品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清城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做大做强清城区名优农产品。
在清城区石角镇黄布村,村里整合零散土地400多亩,用于小米辣种植。“过去地块零散难管理,现在集中连片好作业,机械化耕种率提升了60%。”石角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连片土地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了基础,更为名优农特产品打造提供条件。
黄布村推行“村委会+家庭农场+农户”土地整合模式,从种植“碎片化”向“规模化”逐步转变,引入清城区石角镇宁岗润泽种植家庭农场实施小米辣规模化种植。在科技加持下,小米辣不仅亩产显著提升,果实色泽、辣度等关键指标均达到一级标准,亩产量高达5000斤,预计总收入突破1260万元。
而在横荷街道大有村,秋葵种植基地已经迎来第三年丰收。
与前两年相比,今年基地里的秋葵产量有大幅增长。“今年种植面积大概是500亩,由原来亩产3000多斤,提高到4500斤左右。”秋葵基地负责人介绍,由于今年天气较好,加上有适宜光照和充沛降水,秋葵长势格外喜人,个头匀称、色泽鲜亮,口感也比往年更加脆嫩。
目前,每天都有10余辆物流车往返基地,将新鲜秋葵源源不断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各大鲜蔬市场。“基地晚上有照明灯,工人夜间采摘能看得清清楚楚。村里的水泥路直通冷库门口,真是太方便了!物流车也随叫随到,十几二十分钟就能赶来,一点不耽误出货……”秋葵基地负责人说,基地鲜蔬运转效率提高,更多的合作商也纷纷前来这里订货。
龙塘镇金沙社区连片的400亩香水柠檬也迎来采收。金沙社区柠檬果园通过盘活社区400亩闲置土地,以特色柠檬产业为引擎,为乡村注入蓬勃活力。金沙社区种植的香水柠檬是广东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质品种,果肉清脆多汁、香气比普通柠檬更浓郁,深受消费者青睐,上半年收益达20万元。
三、村民参与,“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
名优农产品规模化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群众积极参与到“百千万工程”中,实现致富增收,幸福感成色也越来越足。
大有村的秋葵丰收,不仅带来了产量增长,更为当地农户创造了就业机会。今年,基地聘请了更多的村民,让他们参与到秋葵的种植、田间管理,以及采收、分拣、包装各环节,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黄布村的小米辣种植基地则构建了“专家+农技员+农户”三级技术服务体系,一方面邀请省农科院辣椒种植专家驻点指导,引进抗病高产的优质品种;另一方面组织农户参加“田间学校”,开展从播种育苗、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的全流程技术培训。
柠檬果园也来了不少村民。“以前种桉树,五六年才收一次,也就几万元,现在改种柠檬,收益好很多,一年就能有几万元,收入翻了好几倍。”金沙社区黄沙塘村村民小组长笑着说,更重要的是,这不仅鼓了大家的腰包,还解决了村里闲置劳动力的问题,不少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