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以“智护融合、共建共享”为核心,创新构建古树名木保护与城市绿化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打造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协同共生的样板,率先编制集成定位二维码的“古树汇集图”,实现32棵城市古树专项巡查、4棵科学复壮、13棵认养挂牌和96棵迁移树木精准调配至乡村绿化项目,形成“权责清晰-动态监管-精准修复”的保护机制。
智护融合、共建共享,守护古树名木“文脉传承”。清城区以管理机制创新与社会协同双向发力,统筹推进古树名木保护与活化利用,构建“数字化管护+社会化参与”的长效机制。数字赋能,打造古树保护“一张图”。严格贯彻《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创新编制“古树汇集图”,集成挂牌信息及定位二维码,实现古树信息可视化、可追溯;对32棵城市古树开展专项巡查,重点核查生长环境、长势及病虫害防治情况,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协同市城管局推进4棵古树科学复壮,制定复壮方案并进入公示阶段,落实“权责清晰-动态监管-精准修复”保护体系。激发社会动能,深化共治共享。联动市城管局实施《清远市古树名木认养管理实施方案》,13棵古树认养挂牌,吸引市民企业参与养护;通过电子屏、社交媒体等渠道滚动宣传古树生态价值与历史故事,线上线下构建普法宣传矩阵,推动市民从“被动知晓”转向“主动参与”,形成全社会共护古树的文化自觉。通过责任细化与资源整合,让古树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凝聚城乡记忆的活态载体。
审批破局、 技术赋能,激活城市树木资源“活水循环”。清城区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保障双管齐下,实现城市树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巧用审批职能,破解“用树难”困境。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清城区城市树木移植统筹利用管理指导意见(试行)》,通过建设工程项目树木迁移行政审批这一关键环节,建立“信息收集—供需对接—科学调配”管理模式。一方面,利用审批程序前置掌握迁移树木的种类、数量、规格等信息;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各镇街绿化需求,将迁移的树木精准调配至乡村绿化项目,实现“闲置资源”向“生态资本”的转变。今年以来,完成洲心下南村洪涝治理、华侨中学扩建、高铁站前广场等5宗树木迁移事项,共计实施96棵绿化树木移植至源潭、石角、龙塘等镇街,进一步优化城乡绿化资源配置,节约财政支出。强化技术支撑,确保“种得活、养得好”。紧抓春季植树“黄金期”,清城区园林绿化管养部门全方位提供专业、高效的技术支持,全力推动适时、适地、适树种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镇村,详细了解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以及地形地貌等情况,并依据收集的信息科学筛选出最适宜种植的树种。三级联动、纵横协同,凝聚绿美建设“共治合力”。坚持系统思维,构建纵横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美生态建设新格局。纵向贯通,织密“区—镇—村”协作网。清城区主动融入绿美清远生态建设大局,以石角、龙塘两镇为试点,构建“市级指导、区级统筹、镇村落实”三级联动机制。一方面,积极对接市城管局和市风景园林协会,衔接并配合园林专家开展技术帮扶,针对两镇绿化短板制定“一镇一策”提升方案;另一方面,区级园林绿化管养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加强与石角、龙塘两镇的沟通对接,打破信息壁垒,掌握清城区乡村绿化信息,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助力清城区乡村绿化深入开展。横向聚能,释放“部门—镇街—社会”共振效应。打破行业壁垒,深化部门协作,2025年1月,以“优先满足乡村绿化需求”为原则,在水利工程项目中成功将秋枫、细叶榄仁等7个树种共计18棵树木移植至洲心街道下南村,成为《清城区城市树木移植统筹利用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实施后的首个成功案例。在华侨中学扩建项目中,城管部门提前介入,与校方无缝对接迁移计划,并通过乡村绿化工作群实时共享信息,促成缺苗木镇街及时接收苗木。通过“部门联动、资源互通”的模式,既盘活城市绿化存量资源,又激发镇街参与绿化的积极性,实现生态效益与行政效能双提升。
清远市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