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理念,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养与全民共建,构建起“绿美网络、生态惠民、品质提升”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近年来,累计建成口袋公园22座,新增绿化面积49.62公顷,种植苗木约11.6万株,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双向提升。从“一路一景”的特色景观到“绿美经济”的创新探索,再到全民参与的精细治理,清城区以务实行动绘就城市多彩画卷,交出生态与惠民双优答卷。
一、点线结合,绣出“城市花廊”。清城区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选种樱花、黄花风铃木、紫荆花、美丽异木棉等开花树种,依托交通干道、江河湖岸、公园广场三大空间载体,打造层次分明、四季轮转的立体化景观体系,形成“一路一景”“一园一韵”“一动一静”的特色景观带。因地制宜选种,激活乡土植物生命力。清城区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用白兰树、紫荆、木棉等树种,形成“一路一景”“一园一韵”的特色景观带。例如东城大道的黄花风铃木、北江东路及富强路的宫粉紫荆、站前路大腹木棉等共16.5公里,飞来湖公园、南岸公园、站前广场等超600亩的赏花点位,通过不同植物不同花期的错落搭配,打造出四季轮转的视觉盛宴。分级分类设计,构建特色绿化体系。依据公园和道路功能定位,将全区划分为“交通干道、公园广场、滨水绿廊”三级体系,主干道(如人民路、广清大道)采种植凤凰木、紫荆等抗污树种;公园广场(如明珠广场、飞来湖公园)推广“口袋公园+垂直绿化”,利用桥体、围墙、花架种植簕杜鹃(市花)、禾雀花(市花)、炮仗花,拓展绿化空间;滨水绿带如南岸公园保留原生芦苇、落羽杉,打造亲水生态走廊。
二、点绿成金,激活“绿美经济”。让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打造绿美示范带变身网红打卡点,通过文化注入,带动夜经济,北江经济带,公园经济,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拓展公园社区化发展的深度和幸福的维度。清城区沿江带状公园打造樱花主题景观带,擦亮城市生态文旅名片。清城区以樱花为媒,聚力打造沿江带状公园特色赏花打卡点。种植南国早樱、中国红、广州樱等本土适生品种约1100株,科学搭配开花乔灌木,形成疏林通透、花林错落的景观空间,重点强化樱花长廊视觉效果。2-4月樱花盛放期,绵延江岸的粉色花海与亲水路、河堤景观交相辉映,结合慢行步道、休闲座椅等便民设施,成为市民游客“春游必打卡”的网红地标。同步优化沿江路植物配置,通过修剪清梳、增植补种,实现“车行观樱、漫步赏花”的立体体验,生动展现“粉色花海”生态魅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三、品质提升,书写“绿色答卷”。结合乡村绿化、绿美生态建设,打通“种树苗”到“种风景”的转换渠道,营造乔木、灌木、草本错落有致的绿色景观。例如,广清大道、龙国大道等道路两侧加种大红花4300株、朱缨花1200株、桃花心木110株;银英路口至恒大银湖城段道路,清杂并铺种大叶油草约25000平方米,种植垂榕700多株,加种夹竹桃、簕杜鹃等花灌木约300株;对长隆大道、森林大道、清晖南路、银盏平安路等通往长隆园区的主要道路范围内绿化,开展日常淋水抗旱、定期清理杂草、补种补植、行道树修剪等工作,提升城市品质。清城区巧用道路、社区的闲置地块,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因地制宜、见缝插绿,高质量建设口袋公园,将“边角料”打造成“上好料”,实现居民日常见绿、日常遇绿,打造绿色生活新空间。多功能空间改造,龙塘镇258集市小公园投入60万元,将3100平方米老旧小区闲置地改造为集摆摊、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复合空间,绿地面积约900平方米,铺设植草砖、砌筑花基,种植台湾草、鸭脚木等易于养护植物,每逢集市日吸引周边居民及游客。主题公园特色打造,源潭镇消防主题公园投入40万元,增设消防铜像雕塑、钢结构廊架、消防宣传栏等设施,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消防教育基地,成为区域文旅新节点。“绿化+产业”融合探索,飞来峡镇廉政生态小公园设置儿童娱乐设施、文化长廊、篮球场等,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空间,同时联动村民开展房前屋后“微绿化”,提升人居环境,推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清远市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5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