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道青云社区,居民议事厅里笑声飞扬,长者饭堂中饭香四溢,崭新的沥青路面延伸向前,车辆停放井然有序……曾经“老旧散”的老社区,如今处处洋溢着“和善美”的新气象,焕发出蓬勃活力。
近年来,东城街道以党群服务阵地为依托,秉持“邻里党建”理念,在青云社区精心打造以“青云・家”为主题的社区治理服务新体系。聚焦社区“三中心”——“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的建设理念,全面提升“社气”与“社品”。通过资源整合、自我造血、多元共治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青云社区实现了从“老旧散”到“和美善”的华丽蝶变,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例。
青云社区一角
强化党建统领,凝聚共建强大合力
东城街道充分发挥党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将“两社三中心”建设纳入街道年度重点任务,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民政、财政、综治等部门资源,形成“一盘棋”推进格局。由街道制定《“两社三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阶段目标与责任分工,并创新推出“1+1+1+N”模式(“1”党建引领、“1”基金赋能、“1”品牌塑造、“N”举措落实),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全流程,全力构建社区治理服务新体系。
清城区东城街道在青云社区举行人大代表主题议事活动
在资金和政策方面,街道层面优先调配资源,累计投入300余万元用于试点社区硬件改造与服务提升,同时积极撬动社会资本,通过公益基金、企业合作等渠道募集资金超100万元,用于资助青云社区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激发社区工作活力。此外,东城街道积极整合辖区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组建“东城治理智库”,选派12名业务骨干下沉社区驻点指导,并联合清城区委党校开设基层治理专题培训,提升社区干部能力。通过“政府引导、社区搭台、企业参与、居民共享”的模式,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与资源支撑,推动“青云样本”向全域复制拓展。
从“社区”到“家”,共享和谐温暖空间
作为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老社区,青云社区常住人口超2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10%,外来租户占比近20%。基础设施陈旧、公共空间匮乏、治理力量分散等问题交织,导致居民满意度不高,社区凝聚力不足。立足老旧小区实际情况,青云社区在探索“两社三中心”新模式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青云・家”品牌理念。以“家”文化凝聚社区共识,让居民从社区事务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彼此陌生的“路人”回归到亲密无间的“一家人”,实现了社区治理温度与效能的双重提升。
“过去社区连像样的活动场地都没有,居民办事跑断腿,矛盾纠纷也不少。”青云社区党总支书记朱曼立回忆道。面对这些问题,青云社区巧妙整合“边角料”闲置空间,打造出“邻里中心”“党群议事厅”“社区食堂”等充满“家庭式”温暖的服务阵地。在这里,居民们在议事交流、参与活动、共享美食的日常互动中,感情愈发深厚,社区归属感也不断增强。
清远社区邻里中心中的青云社区科技馆
多元共治,提升社区服务效能
东城街道青云社区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构建起全龄段服务网络。依托“党群议事厅”“逢四说事”以及“幸福青云家”公众号问卷等机制,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梳理出居民需求清单、社区服务清单、社区活动清单“三张清单”,逐步引导居民从“我期望”转变为“我提议”,精准对接居民需求,高效推进民生项目建设。
居民在社区健康中心进行慢病管理
针对老年人居家安全问题,青云社区联合社会企业推出“乐安居适老化改造”项目,为30位长者进行了适老化改造。针对儿童课后托管需求,携手高校志愿者开设“智趣课堂”,深化志愿服务,年均服务3000余人次。社区还设立“爱心积分超市”,激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此外,青云社区“大党委”整合清城区委政法委、街道、社区、楼栋的资源和力量,建立起由“街道调解指导员+社区调解专员+小区楼栋调解员”组成的三级调解队伍,并引入社区法律顾问,及时调解社区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为居民营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自2024年“三级调解机制”推出以来,社区已经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00余起,成功率达100%。
清城区东城青云社区开展邻里节主题活动
自我造血,激活老旧小区内生动力
针对老旧社区资金短缺的共性难题,青云社区创新推出“自我造血”机制,以市场化手段盘活资源,实现社区治理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在辖区闲置地建设智能充电桩、立体停车场等,青云社区不仅有效解决了居民“充电难、停车难”的问题,还能每年增加约50万元集体收入。这些资金被用于社区道路修缮、路灯改造、老年活动中心升级等民生工程建设,形成“资源开发一收益反哺一服务提升”的良性循环。
此外,青云社区通过招募“社区合伙人”,以“公益+低偿”模式开展免费教育、低偿托幼等服务,探索收益留存反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自我造血不是单纯盈利,而是让社区有能力自主解决问题。”朱曼立介绍,社区成功引入爱心商户,将“长者饭堂”升级为“社区食堂”,通过公益价运营与商业补贴结合的方式,既为新就业群体和老年人以及其他人群提供实惠服务,又带动周边商户参与社区治理。这种“微经济”模式不仅增强了社区的经济韧性,更让居民成为治理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近年来,东城街道在“两社三中心”建设工作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破解了青云社区“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重塑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也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青云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