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城区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绿美清城生态建设,构建“全景规划+多方参与+收益惠民+创新管护”模式,扎实推进新一轮乡村绿化工作。2025年全区上报苗木需求约16.38万株,目前苗木种植完成率100%。
一、全景规划,“散荒地”变“绿化网”
引导各镇(街道)因地制宜,立足自身绿色生态资源、村民需求和空间资源,科学规划绿美建设绿化地,明确苗木需求,见缝插绿。一是开展“五个一”建设。指导各典型村及有条件的村庄因村施策开展种下一片“桑梓林”、打造一处公共休闲绿地、建设一条绿化景观路、培育一批庭院绿化示范点和一个景观生态林“五个一”建设活动。截至目前,已成功打造主题林22个、公共休闲绿地31处、绿化景观路39条、绿化庭院示范点66户、景观生态林14个。二是推行新增绿化一张图。指导各镇(街道)将村庄新增绿化可用空间、资金和苗木需求及实际种植情况录入“绿美广东村庄新增绿化一张图平台”,动态精准掌握各村居最新植树进展,为后续财政资金支持和苗木供给提供精准对接。今年1月,全区八个镇(街道)已全部完成新增绿化情况系统录入工作。
二、凝心聚力,“要我种”变“我要种”
广泛动员党员、群众、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乡村绿化建设,营造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一是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村民小组将“谁种谁管谁收益”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制定详细的条款,清晰界定种植者、管护者的责任和权益,让村民在参与乡村绿化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二是开展“村庄清洁、绿美家园”春季行动。倡导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进一步挖掘植树空间潜力,推动乡村进一步绿化美化。号召市民群众社会各界人士通过认捐认种认养等形式投身绿美清城生态建设行动中,使绿美成为广大群众的“身边事”。截至目前,全区共清理村庄房前屋后、“一部”“四沿”“六边”积存垃圾9335.85吨;农村水塘、房前屋后小微水体清淤401处;拆除危旧房屋、乱搭乱建、违章建筑182间,面积19773平方米。今年,清城区慈善会共接收社会各界人士助力清城乡村绿化活动捐款约32.8万元,为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添砖加瓦。
三、收益惠民,“绿景观”变“绿经济”
鼓励村民种植经济苗木、实用性“小菜园”,以乡村绿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拓宽村民就业渠道,激发“绿美经济”活力。一是鼓励种植经济苗木。引导村民在“五边”“四旁”等闲置空地种植陈皮柑、油茶、香水柠檬、黄皮树等经济苗木,实现生态与经济双收益。例如,飞来峡镇以“村组供地+村委供苗+村民管护”的方式,发动278余名群众参与乡村绿化,种植黑木相思、黄皮树、杨梅树等经济树种1574株,收益由村民共享,实现以“绿”生“金”;潖江口村通过“村委供苗+企业管护+收益共享”模式,与清远市清城区飞农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种植脆蜜金桔3600株,由企业购买苗木、提供种植场地、技术管理和后期管护,按6:4比例分配收益,预计丰产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解决就业20人,切实推动“绿美经济”发展。二是推进“四小园”建设。组织各镇(街道)摸排村庄可建园的闲置宅基地、边角地等,明确建设类型,鼓励村民群众建设偏实用性的“小菜园”,逐步探索精品菜园、边角花园、休憩公园、袖珍果园的农村“四小园”建设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设农村“四小园”2156个,其中小菜园965个、小果园216个、小花园350个、小公园625个。
四、创新管护,“一时绿”变“持久绿”
鼓励各镇(街道)创新管护方式,通过收益共享、“绿化积分”等方式调动村民参与乡村绿化管护积极性,有效破解了苗木日常管护责任缺失难题。例如,横荷街道充分整合现有的农用机械资源,创新实施了“小农机+大水箱”的低成本微改造项目,提升管护效率,单人单日作业距离从人工管护的2公里飞跃至10公里,有效保障了绿化苗木的成活率。又如,龙塘镇通过推行“积分制+乡村绿化”制度,通过对已种植苗木浇水养护等绿化行动换取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引导群众从被动参与到主动管护。
清远市清城区农业农村局
202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