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街道),区直各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粤府〔2006〕70号)有关规定,经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会议评定并向社会公示,现批准将大油糍制作技艺、《飞霞的传说》、《龙塘的传说》等七个项目列入我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予以公布。
附件:1.清远市清城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名单
2.清远市清城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简介
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政府
2023年9月14日
附件1
清远市清城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名单
附件2
清远市清城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简介
一、大油糍制作技艺
《清远县志》“民情风俗衣食住习俗传统食品”中有言,大油糍是清城民间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小吃之一,逢年过节或举办新宅上梁、新婚嫁娶、生日等喜庆活动时,广大乡村一般家庭都会制做大油糍,并会把油糍当做贺礼,用传统的篮子装好,用扁担挑着到办喜事的主人家。这种习俗一直持续到现在,很多农村地区依旧保留着这种传统习俗。
清远清城当地的大油糍都是糯米做的,个头比粗壮男人的拳头还要大,皮薄空心没有馅,味道香甜软糯。大油糍的传统做法:先用1斤糯米粉加进4两白糖和一碗凉开水搓成粉团,再将粉团搓成2.5厘米左右的长条状,用刀切成长短3厘米左右的小团粘上干粉,轻揉慢捏成直径5厘米左右的空心面团,再放在沸油中大火油炸,期间需要用漏勺不停地揉搓,大约3分钟左右,空心的面团就能炸成一个个又大又圆,直径为10厘米左右的薄皮空心大油糍,待到表皮颜色变为金黄色、香气扑鼻时,就可以出锅了,甜、香、软、糯的口感与味道让人瞬间感受满满的乡愁。
二、飞霞的传说
飞霞山位于飞来峡的上游,广东八大名山之一,是广东省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场所,主要由飞霞洞、藏霞洞、锦霞禅院三部分组成。这里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学资源,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民间神话。自唐宋以来,许多名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诗文词赋和诗碑摩崖石刻,供后人久吟不衰。由袁启生搜集整理的《飞霞的传说》,讲述了轩辕帝的庶子太禺,隐居飞霞,玉蛛精见太禺才华出众,擅音律,心生爱慕。被太禺拒绝后,因爱生恨,竟吞丝吐雾,欲逼太禺就范,后被太禺的镇妖玉玺钉在十八罗汉顶。神奇的民间传说,为世人津津乐道,令游客流连忘返。先后在《三仙造湖——清远民间故事集成》《清远县文化志》《广东省民间故事全书》中刊登发表。
三、龙塘的传说
龙塘镇,位于清远市“南大门”,距市区约10千米,东靠源潭镇、银盏林场,南接广州市花都区,西邻石角镇,北与横荷街、洲心街隔江相望,总面积139.06平方千米。自古均属广清南北经济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地区,国道和省道线纵横贯穿全镇。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人文情怀。
在民间流传着昔日无父无母的孤儿,被三嘉村人养大后,丑妹子竟神奇地变成了如花似玉的大美人,被皇帝册封为贵妃,生下真龙天子,赏赐千般。为感谢村民的养育之恩,皇后将村里真龙天子降世的水塘,称之为“龙塘”,寓意真龙藏身于此,将世代庇佑民众安康吉祥。神奇浪漫的“龙塘的传说”,发表在《广东省民间故事全书——清远清城卷》,在清远地区广为流传。
四、源潭皇娘传说
源潭皇娘传说源自大连村(旧称:大莲村)。大连村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古村落,坐落在清城区源潭镇西南面,近大燕河,依迎嘴水库,佛清从公路穿皇田而过。地形地貌由冲积阶地、坡积平坦地、低丘缓坡、丘陵等组成。村庄占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并拥有4000多亩平坦肥美、旱涝保收的皇田及近万亩山地。日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基本同季,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对农作物生长特别有利。
《皇娘传说》在源潭大莲村广为流传:话说在很久以前,大连村有一位生活朴素,对人乐善好施的“放鸭姑娘”,因聪慧过人,贤淑有加,被朝廷选为皇娘。皇帝对她宠爱有加,可惜皇娘无后。为保皇娘回娘家大莲村安渡晚年及村民的周全,皇帝下令在村中建起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把村南最高山命为皇子山,让皇子永伴皇娘;将村前良田封为皇田;命周边的仙水坑、马岭、大帽岭、官山、皇旗帅、大富鼎、金足庄暗中保护皇娘;皇帝还深知皇娘爱护宠物,又将村南小石山命名为狗头岭,让可爱忠诚的小狗永伴皇娘。传奇的《皇娘传说》反映了当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以及丰盈的地方文化自信。
五、源潭窝仔粉制作技艺
据《源潭镇志》载:窝仔粉是源潭当地,选用晚造粘米、水磨浆,用窝仔、大锅、柴火蒸熟的一道传统美食,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做,又称“卷粉糍”、“背仔糍”。窝仔粉的特点是皮薄,有韧劲,味道醇香,口感爽滑。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清代期间就已普遍存在。因食材用料讲究,未添加化学物质,现在仍是食客们在圩市里的早餐首选,深受清远城区市民的青睐。
源潭窝仔粉制作技艺分选米、磨浆、柴火大锅蒸、出锅切件四个步骤制作完成。传统的食法就是“捞”,首先将刚蒸好的粉切成小块,洒上食盐、豉油、土榨花生油,然后“捞混”(搅拌)即可;也可根据各人口味习惯,加上芝麻、葱花、香菜。其他食法,可炒、可煮,还可用窝仔粉作皮做成菜包。
源潭圩比较盛名的窝仔粉店集中于公园路,他们不但经营时间长,而且坚持传统工艺,选料严紧,做工精细,质量保证,颇受顾客喜欢,曾被中央电视台“美食栏目组”采访、播报。
六、清城竹编技艺
清远市清城区地处北回归线上,适宜在南亚热带生长的植物均能在区内生长繁殖,特别适宜笋、竹生长。因而竹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底竹(又称丈竹)、茅竹、黄竹等,为竹编技艺提供了充足资源。清城竹编技艺流程分:选竹、破蔑、修件、编织四个环节。主要的竹编制品为家庭生活用具和农用工具两种,如饭箕、蒸笼、畄仔、窝仔、谷篸、谷筛、粪箕、茅杠、扁担、谷箩、小箩仔、禾落、竹扫、竹耙等等。
简易的竹器农民可以自己加工,复杂的竹器则由过去的竹器社和现在的小手工作坊来完成。虽然传统的竹编产品,逐渐被现代塑料、铁器、不锈钢制品所替代,但是一些特殊器皿,人们依旧还是愿意选择传统的竹编制品,也许是一种情怀,又或者它真的是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无法剥离。对传统手工技艺怀旧的人和追求环保用品的消费者,也依然青睐传统竹编制品。现在清城市区、洲心、源潭、龙塘、石角等地,仍有一些老艺人在坚守这门清远的传统技艺。
七、萧派面塑(萧家样)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是在中国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萧派面塑艺术”形成于150年前的清代同治年间。萧占行的曾祖爷爷萧兴先生由于收留了落难受伤的一位太平天国战士,而学得面塑手艺。萧兴知识渊博,他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对面塑有较高的悟性,后来就开创了“萧派面塑”。
萧占行是地地道道的萧派面塑传人,6岁就跟随爷爷萧老善学艺,几十年下来,成为蜚声中外的面塑艺术大师,最擅长《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人物和佛像的制作。他的作品将人物的肌肉、骨骼、毛发、神韵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萧占行大师是一个有开放意识的面塑艺术家,他觉得面塑手艺濒临失传,是因为保守的传承方式,所以从他这一代开始传授外姓弟子,致力于将面塑艺术发扬光大。
世代相传的萧派面塑艺术在萧占行这里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形成了一种独特亮丽的民俗文化符号,代言了一代面塑艺术大师的智慧与天分。更难得的是他能在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立足东方传统民族文化,融汇古今中外艺术手法,在面塑的传统魅力与现代雕塑的艺术思想中寻找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