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政府
办公室文件
城区府办发〔2012〕38号
关于公布清城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直局以上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文物保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结合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实际,区人民政府确定孙中山塑像、适耕园、李昭毅将军墓、钟母李太孺人墓、石角文笔塔、朱文焕墓等六处文物古迹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予以公布。
其保护范围为:
一、孙中山塑像,基座外侧边缘起东、南、西、北向外延伸10米。
二、适耕园,建筑外墙外侧边缘起东、南、西、北向外延伸10米。
三、李昭毅将军墓,抄手外侧边缘起东、南、西、北向外延伸20米。
四、钟母李太孺人墓,抄手外侧边缘起东、南、西、北向外延伸20米。
五、石角文笔塔,基座外侧边缘起东、南、西、北向外延伸20米。
六、朱文焕墓,抄手外侧边缘起东、南、西、北向外延伸20米。
附件:清远市清城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二○一二年七月三十日
附件:
清远市清城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一、孙中山塑像
孙中山塑像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凤城街道东门社区中山公园内,始建于1925年,坐东南向西北,建筑平面呈正方形,由台基、基座和塑像构成,长宽均为14.5米,面积210.25平方米。孙中山塑像立在方柱体基座上,下有一方形台基。台基高1.33米,基座2.5米,塑像2米。基座正面有总理遗嘱石碑,台基四面有台阶。原坐落于先锋中路原清远县旧中山公园(现城市广场),作者朱明利。1958年迁往新的中山公园,几经易址,最后定于现址。原总理遗嘱石碑在文化大革命时更换为现在的石碑。该塑像结构基本完整,对研究现代革命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适耕园
适耕园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洲心街洲心社区健康路清远市新北江制药有限公司内,据屋主介绍建于1930年,是清城区保存最完好的中西混合式民居建筑,坐北向南,整个建筑呈凹形,面阔三间14.2米,纵深一进13.5米,占地面积190平方米,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前面两侧呈半六角形,左前部为凉台,有四条圆柱直上二楼顶承载砖拱门,凉台与门廊相通,大门镶门夹石,门额石上刻有“适耕园”阴文大字,并设木笼门和木板门。明间为客厅,左次间设一房一厨房,右次间设二房一梯间,右二房西墙突出一窗位,梯间有一后门。二楼与一楼布局基本相同,右二房突出位开一小阳台。瓦面由封檐墙围封起来,共设二十九檩。据说当年陶铸、赵紫阳下乡蹲点时曾在此居住。该民宅结构较为完整,风格独特,对研究当地中华民国时期的建筑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三、李昭毅将军墓
李昭毅将军墓位于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长埔村委会螺坑村腩蛇岭半山腰,建于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墓穴坐西向东,墓呈交椅状,由坟头、抄手、享堂、拜堂、后土等构成,面阔17.25米,纵深18.85米,面积325.2平方米。抄手护壁为夯三合土墙,外石灰砂批荡,高约2米,挂榜没有碑记,而在左挂榜前有一铭记碑座,铭记内记述李昭毅的生平。据墓铭记载:李昭毅将军时任柳洲提督兼两广总督,于嘉靖丙午年(1546年)正月初四前往英德潖江剿匪时战死,后由其儿子埋葬于此,死时48岁。传说当时36人陪葬。该墓曾多次被盗,也历经战火。《清远文物志》记为李昭穆有误,地址在凤城街沙田社区也有误。该墓结构基本完整,规模较大,对研究古墓建筑和本地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钟母李太孺人墓
钟母李太孺人墓(《清远县文物志》记为钟令公李太夫人墓),坐落于源潭镇踵头村委会鸡板岭观音坐莲。据《明钟母李太孺人墓志铭》记载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此墓建于半山腰,坐东南向西北,呈交椅状,由坟头、抄手、挂榜、墓堂、享堂等构成,墓堂前部为月堂,围垄呈莲座状,因而此地得名“观音坐莲”,面阔16.4米,纵深23.84米,占地面积390.98平方米。曾被盗墓,墓碑位置有一洞口,墓碑已失,可能被埋在坟头前的泥里。抄手护壁用三合土夯筑,前设二道挂榜,头道挂榜右侧设《明钟母李太孺人墓志铭》,其文由勒四高、蔡献臣、曹常芳等三位明代进士撰写,二道挂榜左侧有《李太夫人奠文》,记叙巡抚、知府等官员所送祭品。据《长乐县志》(清同治版)县令名册中记叙:“钟万禄,清远人”。明万历年间任长乐县令,其母李太孺人死后葬于此。该墓结构基本完整,气势宏大,对研究当地古墓建筑结构和明代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石角文笔塔
石角文笔塔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回岐村委会回岐村北江西岸上,据《清远县文物志》记载建于中华民国十年(1920)。文笔塔为六角形砖塔,首层每边长0.82米,高约6米,共3层。首层为实心式,二、三层为空心式,二、三层每面各有一窗,镶有绿色通花作装饰,塔刹原为宝珠式,现剩下锥顶及钢针。据说以前回岐人勤奋好学,蔚然成风,出文人甚多,于是村民倡议和集资兴建此塔以纪念和激励后人。该塔结构基本完整,对研究当地民国时期的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
六、朱文焕墓
朱文焕墓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江口居民委员会社岗村敢鱼咀。始建于南宋末期,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坐东向西。墓为封土堆,墓制简朴,正面立麻石碑一通,阴刻“宋大理寺评事始祖……”。据《清远县志》和《两岳族谱》记载:朱文焕,字表怀,号漱石,21岁登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元将伯颜攻陷临安(南宋京都,即今杭州)。益王在福州即位,檄召诸路忠义勤王。朱文焕率师入卫,护驾南来广州。祥兴元年(1278年),移驻崖山,朱文焕奉诏督师,抗元兵于北江。后敌陷韶关,破英德,顺流直下,朱文焕迎击鏖战,昼夜不息。终因寡不敌众,全师败绩,朱文焕以身殒职。其子朱继贤负尸乘夜潜奔清远横石里,安葬于横石,土名簕竹坦。其族人留居清远,繁衍于清远各处。该墓对于挖掘朱文焕人文历史资源和研究当地墓制与墓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该墓曾于2004年5月被清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