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全市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现场会召开,清远农村综合改革大幕正式拉开。随后,我区因地制宜,通过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优化农村政治组织方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紧接着,清城推进农村土地资源、涉农财政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农业农村面貌悄然而深刻地改变着。
正如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温湛滨日前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所言:“农综改创新了乡村治理体系和综合改革路径,大大激发了农村的内生活力,为清城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农村发展水平掀开了新的篇章。”
走马清城,这个夏天,和骄阳一样火热的莫过于东城计山村的百亩葵园。 巍巍大帽山下,近处,万株金色葵花迎阳绽放,暗香浮动;远处,错落有致的村庄,白墙黛瓦映衬着连绵起伏的山峰,清新质朴的乡村夏日美景,每天吸引上千游客慕名而来。
游人如织的背后,2013年以前,计山村却是东城新桥村委会21条自然村中最贫困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几近为零。近两年,计山村紧抓城市东扩的机遇,将村民撂荒的土地整合起来,发包出租发展绿色旅游观光种植业,村集体总收入从过去的0元跃升到90万元,村民每年人均还可分红4500元。
计山村的创新发展并不是孤例。2013年,在响应全市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上,我区将改革的触角延伸至农村土地资源、财政涉农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福祉增加、农村和谐稳定。
数据胜于雄辩。得益于农综改,2014年,我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56亿元,同比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70元,同比增长9.6%。
截至目前,我区列入农村综合改革的111个行政村(含村改居)已全部成立党总支、社会综合服务站和经济联合社,2050个村小组共成立村小组党支部1773个、村民理事会2050个、经济合作社2028个。全区已整合土地6.07万亩,整合普惠性资金1284万元;已建成111个村(含村改居)党政公共服务站并100%开通网上办事站,建成乡村助农取款点77个,“政银保”成功放贷39笔,发放贷款累计1630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位于广清大道旁的龙塘石岭月三村,村口两棵古榕,枝叶茂盛相交成“拱门”,如两位百岁老人作揖。步入“拱门”,5000平方米的休闲公园展现眼前:笔直干净的人行道向内延展,茵茵绿草地上,绿化树长得正壮,低飞的蝴蝶绕着不知名的小花翩翩起舞。一旁的篮球场,三五个小伙子挥汗如雨打着球;健身器材区里,几位阿婆带着孩子正在嬉戏。不远处的水塘,洁净的水面波光粼粼…… “以前没有想过村里还能建公园。”月三村村长陈顺全走在已进行硬底化的村道上,看着设备越来越完善的休闲公园,感触良多。回想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破旧泥砖房参差其间。如今摇身一变,村里和城市里花园不分上下。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云:“土地平整,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像月三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我区星罗棋布。
2013年起,我区开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随后两年间,先后建成凤城黄塘东村、东城白庙渔村、莲塘二村、车头新屋村、金沙风车岭村等一批美丽乡村56条。今年7月,新一批75条美丽乡村建设即将启动。
清城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场运动式的“穿衣戴帽”、大拆大建。它在保护村庄原生态的同时,积极打造“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貌之变、文化传承、理念更新,交错纷呈的转变,以最直观的方式,重新定义“美丽清城”崭新的乡村生活。
村民自治 激发基层活力
从原本脏乱差的小村庄到当地美丽乡村示范村,每条美丽乡村清丽模样蔚然成型的背后,村民自发形成的自治组织——村民理事会功不可没。
时间拉回2012年11月28日,全市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现场会召开,清远农村综合改革大幕正式拉开。随后,我区逐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
截至目前,我区列入农村综合改革的111个行政村(含村改居)已全部成立党总支,2050个村小组共成立村小组党支部1773个,村民理事会2050个。
理事会成员大多由德高望重的乡贤、致富能人等担任,他们配合村干部开展村务自治,为发展集体经济、化解矛盾纠纷发挥有效作用。
去年底,在村理事长潘玉华的动员下,源潭迎咀河边村的村民们主动拆除了一批年久失修的危旧民房。腾出来的大片空地,计划今年10月前建休闲公园、停车场、凉亭和观赏塘。 村里进行升级改造之初,潘玉华每天晚上都召集村民理事会成员,商量美丽乡村如何建设,并走访各家各户了解村民的想法。
由于村集体收入少,建设的启动资金曾让潘玉华捉襟见肘。一番思考后,潘玉华将家里准备用来给新房装修的10万元垫了出去。在潘玉华和其他村干部的带头下,过去很少关心村集体事业的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渐渐热心。村里各方捐资超过40.1万元,无偿拆除杂物房21间,砍伐竹、树木面积8亩,无偿让出建设用地2200平方米。
公共服务下移 村民办事足不出村
重构村民自治单位的同时,我区以解决群众办事难为切入点,在行政村一级建立社会综合服务站,承担上级政府部门延伸到村级的党政工作和社会管理事务,集中开展便民利民的全程代办服务。
目前,我区152个村(居)党政公共服务站已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并在全市率先完成网上办事大厅向村(居)延伸。全区152个村(居)网上办事站已全面开通运行,基本构建完成区、镇(街)、村(居)三级政务服务网络体系。2014年底,龙塘石岭村网上办事大厅开通,并成功接入省计生网。省、市、区、镇、村五级联网后,村民足不出户便可以在服务站办理90%的基本事项,享受民政、卫计、国土等31项公共服务。
服务站建成之前,石岭村和周边村小组的村民办事要跑到镇政府,骑摩托车来回半小时,加上办事需要的时间,常常半天时间就搭进去了。“有时还会因为机关单位放假、材料准备不足跑冤枉路。”大林说,有一次自己因为不了解情况材料准备不足,办个证件跑了3趟。
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近两年来,服务站共服务群众约3770人次,代办代理服务事项约4020件次。目前,石岭村与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广播电视合作,话费充值、电话报装、宽带报装、有线电视报装、手机实名制开通等10项民生服务可以服务站窗口直接办理。同时,服务站还增设了电商购物服务区,通过电视视频展示京东等商城购物咨询,可为村民代办网上购物、代订机票、火车票等。
土地整合 优化农村资源配置
在整体推进重建新村的道路上,我区一直在进行摸索和调整。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座座砖瓦房接连倒塌,取而代之的是规划齐整的民居。
人居条件改善后,不少村的理事会成员们发现,以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土地分散发包到各家各户。如今,土地碎片化的问题,给当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合作带来不便。“分散耕地,饿肚子倒不至于,但想攒点钱是不可能的。”
针对山区农村承包土地面积小且分散细碎的状况,我区在“三个重心下移”改革渐显成效之后,将农综改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探索农村土地资源、涉农财政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创新和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首当其冲便是引导有条件的村庄通过落实村民自治,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开展土地资源整合,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
2013年,飞来峡镇禾仓村开始探索“返租倒包”新模式。村委会先是将村内已发包出去的土地,以较低的价格租归村集体管理。田南村、田北村等7个村小组整合土地420亩,再以较高的价格转租给承包商连片种植火龙果、绿化树等高经济附加值作物,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
土地进行有效整合后,除了可适度规模化发展农业,还可进行商业开发。石角塘头十二晚村,抓住城镇化开发建设的机遇,对整个村小组进行重新规划建设和整体搬迁,原村址及周边200多亩的土地资源整合后进行商业开发搞商铺出租。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从最初人均2000元2年增长到现在的12000元3年,村集体年固定收入2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