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特别多雨,但是一向易涝的横荷街车头村村民却再也不用担心暴雨洪涝灾害了。车头村是清城区横荷镇街道革命老区村,地处丘陵低洼易涝地带,具有山多、涌多、氹水多的特点,耕地是典型难保水的“望天田”和易涝的氹田,民间流传有“三天无雨车头响,三日下雨变汪洋”之说。自然条件的恶劣,给以种养为主的老区人民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因素,严重制约着老区的经济发展。
谁也没想到,这个“革命老区”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向现代化的大跨越。2001年更新改造明眼塘排灌站,2002年兴建教学楼,2003年为车头村修建大滩桥,2004年普建水泥路6.5公里,特别是近两年来“十百千万”工程省人口计生委工作组进驻车头村后,投资30万元入股水电站、兴建榨油厂等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加固南丫涌水库,建设村委会新办公楼,美化周边环境,把车头村的上黄塘建设成为文明生态新农村的示范点。
车头村的书记刘桂兴,在如何写好“革命老区”这篇文章上坚持了上任之初的想法,那便是“要致富,先修路”、“路通财通”,而修路也得到了街道办的大力支持。
18个村民小组全部通水泥路,6个自然村实现了环村道路。“之前我们是有过教训的,有个自然村发生了火灾,但消防车进不去”,刘桂兴说。
从2000年开始,先后投入了600多万元,修建了14.6公里的公路,村民基本没掏一分钱。“以往出行非常不方面,不是骑自行车,而是自行车骑人。”
车头村共有3169人,去年人均收入6300多元,其中30%出去打工,基本做到了“居住楼房化,外出摩托化”,全村有100多台车。
如今的车头村俨然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村道硬底化,村村通电话,村民生活实现了电气化,外出摩托车、小轿车化,居住正向楼房化进展,移动电话普及全村每个角落,有线电视用户率逐年攀升,电脑化也在普及。
2009年,横荷大手笔投入6400万元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解决了不安全饮用水规划的15577人的饮用水问题,并顺利通过区验收。并且再投入近400万元修建了14.5公里乡村水泥路。这些举措不但解决了横荷镇街居民饮水、出行问题,也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