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清城区是清远市唯一市辖区,清远市政府所在地,是清远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城区前身为清远县,建于秦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城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清代御史郭仪长、清末榜眼朱汝珍等历史人物出自清城区。清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一条北江贯穿该区南北,成为中原文化与南粤文化交融的必经之地。“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苏东坡等一批著名文人墨客曾在清城区留下其足迹和文章。
近年来,随着清城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区的文化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清城区历史文化厚重,历代勤劳的清城人民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根据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全国第一次课移动文物普查统计,我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84处,其中古遗址4处,古墓葬36处,古建筑162处,石窟寺和石刻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81处。
目前,我区公布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19个,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峡山石刻、藏霞古洞、飞霞古洞等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七星岗塔1个,以上四个文物保护单位由市文广新局管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适耕园、麦天合等15个,由城区管理。可移动文物36件,出土的文物200多件,现存放在清远市博物馆里。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5个,其中省级有“凤城传说”1个,市级有“曹氏木雕”等7个,区级有清远旺龙等17个。其中清远旺龙、龙狮田客家鸡公狮舞在群众中开展迅猛,群众参与度高,影响力大。
二、主要措施
1.抓好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我区对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非常重视。为完满完成文物普查工作,区主要领导召开专门会议,部署相关工作。为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以分管文化的副区长为组长的各部门联合工作领导小组和以专业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完满完成了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普查、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为今后我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我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普查中,提高了群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强化了当地政府对文物保护的力度。
2.制定有关保护措施。
印发《清城区文物建筑消防标准化管理规则》,与区消防大队一起强化文物保护工作。2017年,为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清城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了《清城区文物建筑消防标准化管理规则》等法规,与地方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把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强化保护力度。
3.落实保护经费。
近年来,我区投入130多万元,开展文物保护各项工作。
一是2007年以来,清城区政府共投入经费80多万元,组织专业人员30多人,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完善我区的文物资料的统计,图纸的测绘工作。2012年完成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2016年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二是2014年以来,区正政府投入40多万元对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陆军157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适耕园”、“麦天合”进行修缮和抢险保护工作。其中清城区政府和源潭镇政府、青龙村委会投入20多万元修缮和扩建“陆军157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扩建小广场,停车场,方便群众进行瞻仰。投入8万元对“适耕园”进行维修,做好周边地面绿化,室外宣传栏设置,室内二楼设置图片展览等。投入8万多元对“麦天合”进行环境整治,邀请省专家到和第三方危房鉴定公司现场鉴定,设计抢险维修方案,并对周边进行施工前围闭工作。
三是2014年以来,我区共投入9万元完成6个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 保护工作。
四是2007年以来,我区投入10万元完成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五是加大民间博物馆扶持力度,协助民间博物馆申报工作。
4. 积极开发利用。
近年来,我区利用现有文物单位,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利用。如引进投资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利用原清远糖厂旧遗址,开发成为清远“糖果时光”文化创业园区,为今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开发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同时,金鸡岩风景区、故乡里风景区、龙湖奇石园等利用文物观赏为特色,积极进行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成为我区文物保护成功的案例。
三、存在问题
1.文物单位所有权为集体或私人房产,政府保护难度大。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麦天合民居”,因市、城区、清新供销社破产,被银行进行拍卖,成为私人房产。又因年久失修,房主修缮保护力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政府参与保护和修缮有很大的难度。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厅十八井”,属于私人房产,面积大,住户多,修缮费用高,我区政府和当地政府无法承担巨大的修缮费用。
2.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对现有保护的文物单位带来一定的冲击,文物保护难度加大。由于过去文物保护意识薄弱,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许多文物保护单位遭到破坏。如农村的祠堂修缮,外墙贴上瓷砖,盖琉璃瓦等,破坏了原有建筑风格,新农村建设,对原有特色的房屋进行粉白,装修等。清城区旧城改造,楼盘建设,破坏了旧城的部分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如城市广场建设,重要文物“孙中山纪念堂”遭到损坏,上廓街旧城改造,由于规划不够科学,造成“麦天合民居”低于地面一米多,造成房屋排水困难等。革命老区石板农会、车头农会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需要加大投入进行修缮。
3.保护经费不足。政府每年没有重点文物专项保护财政经费,用于文物的修缮和保护。
4.文物保护专业人员不足。主管部门和博物馆专业保护人员少,街镇政府文物保护专职人员多为兼职,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
5.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一步挖掘,特别是频临消失的项目。
四、建议
1.在金鸡岩建设清城区博物馆分馆,把该风景区的古家具博物馆,古牌匾博物馆,结合城区的文物藏品,统一规划陈列,进行展示。
2.麦天合民居建议由政府进行回收,回收后重修或原地重建。
3.革命老区石板农会和车头农会,已经十分破旧,车头农会后面房屋已经倒塌,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进行修缮。
4.对具有独特风格面临倒塌的建筑如“九厅十八井”,建议与周边旅游开发项目进行连片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加大力度进行修缮。
5.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工作,着重加强频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清远市清城区文化体育局
201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