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清城区预付式教育培训投诉持续上升。据清城区消委会统计,上半年共受理预付式教育培训投诉57宗,其中近一个月受理投诉量为37宗,呈不断上升态势,值得引起消费者高度关注。
经分析,清城区预付式教育培训投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机构未如约开课。一是疫情期间,培训机构根据国家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停业停课。二是培训机构教师师资不足,或教师未能及时到岗,导致课程拖延,不能如期开展教学。
二、培训机构擅自变更教学内容。如市民黄女士支付3000元为孩子报模特班,培训机构由于疫情影响无法正常开课,故要求市民黄女士将模特班更改为两期课程的书法班或其他兴趣班,不予退款。
三、培训机构擅自变更教学周期。如某培训机构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将原一节课的时长由2.5小时缩短为1.5小时,导致培训周期变长。
四、培训机构故意拖延退费,或私设条件扣除高额手续费。我市市民李先生于年初预交了英语培训费用3600元,因该培训机构停业,市民李先生要求退款。但商家表示需扣除总费用30%手续费,并按季度退还,市民认为不合理,引发纠纷。
五、培训机构搬迁或关店失联,消费者退费无果。培训机构搬迁后,消费者因面临上学距离变远、途中花费时间变长、交通不便、停车困难等原因而要求退课退费,遭商家拒绝。甚至出现培训机构关门停业,人去楼空,消费者无法再联系上经营者,导致所交培训费打了水漂等现象。
六、诱导办理培训贷。一些不法经营者以所谓的“低价优惠”“分期付款”“免息”为诱惑,诱导消费者向与其合作的第三方金融平台贷款。培训机构关门停业后,消费者与第三方金融平台的贷款合同、债务关系并不会因此解除,如消费者不按期偿还贷款,则将面临个人征信的风险。
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避教育培训交易风险,清城区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细心留意培训机构办学资质。根据相关规定,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须取得办学许可后,再办理注册登记,方可开展培训。消费者可通过“全国企业信用公示系统”查询培训机构的注册登记情况,确认其是否具有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
(二)了解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誉和师资力量。消费者应多方了解教育培训机构信誉、口碑、背景等情况,查阅收费项目及标准,查询其有无投诉记录或相关负面报道。同时,查询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任教资质,核实培训机构加盟信息,对机构教学环境、配套设施做好实地考察,并可要求培训机构提供试听机会。同时要全面了解培训机构综合实力,即教学口碑、课程安排、师资搭配、配套设施、管理水平等具体情况,
(三)签订合同要慎重,变更合同需协商一致。消费者要认真审查合同,对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师资情况、教学费用等内容及双方违约责任、维权方式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并要求培训机构将广告承诺或口头承诺写进书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变更合同时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受疫情影响,商家存在压缩减少课程、线下培训改为线上培训等行为,或会对对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等产生影响,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实际及时和商家做好沟通协调,必要时可以提出取消、变更培训服务,如退费、补课等。
(四)科学理性缴纳培训费用,谨防“金融贷款”陷阱。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消费者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要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科学理性分学期缴纳培训费,不要购买服务周期较长、预付金额较大的服务。
(五)保留消费凭证,及时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应要求培训机构开具正规发票,同时注意查验凭证上的收费单位与实际培训机构是否相符,避免遭遇“黑补习班”。妥善保管好与培训机构签订的合同、发票、招生简章、宣传单等凭证以作为维权的证据。一旦发现经营异常或遭遇合法权益侵害时,要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举报或向消费者委员会投诉,或拨打12315、12345热线电话进行投诉。遭遇商家跑路,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