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中心位于清城区洲心街道,清远市、清城区两级组织部门围绕清远市基层党组织书记“十个思考”,着力把孵化中心打造成多元党建平台。
“线上+线下”加强党群教育。建设5G+VR党建室、党史学习教育长廊和“党员加油站”,以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让广大党员和群众身临虚拟现实世界,让红色经典“活起来”,推动党史学习入心入脑、做深做全。建成以来,共服务党员群众1万余人次,实现学习教育便捷高效,注入党建“新动能”。
“中心+社区”加强便民服务。推动孵化中心与洲心街道振南社区融合建设,建成全市首个配有空调、休息椅、饮水机等设施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暖心驿站”,常态化开展便民服务。炎炎夏日送清凉,让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环卫工人、交通协管员等户外劳动者以及来往的办事群众累了可歇脚、渴了能喝水,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温暖,凝聚党群共建“新力量”。
“党建+群建”加强联系群众。为协调解决各类社区问题,打造居民沟通交流、议事协商、解决小区治理难题的高效联动新平台,振南社区积极健全完善“一厅五会”制度。通过建立社区党群议事厅,召开党建联席会、党群议事会、民情速办会、小区治理会和纠纷化解会,引领带动党员和群众参与议事决策,提升党员和群众的参与感,提供“解题”新思路,议出“新面貌”。
针对城市社区党员群众需求,孵化中心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学校、医院党组织为工作对象,建立城市基层党组织孵化培育机制,助力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划分“四个阶段”。清城区将孵化过程划分为苗圃期、孵化期、加速期、毕业期四个阶段,结合孵化对象实际分类别分阶段进行孵化培育。其中苗圃期突出“认知”“摸排”,定期双向物色、收集需求或者孵化的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孵化方案;孵化期突出“体验”“实践”,开展系统理论培训,提供项目真实的运营环境,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加速期突出“改进”“校正”,为项目和团队提供跟踪指导,对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和完善;毕业期突出“应用”,对项目进行评估,把评估优秀的案例纳入中心进行示范和推广。
组建“一支队伍”。联动市、区、街、社区四级资源组建一支党建导师和党建指导员队伍,从而保障孵化中心运作,制定和审核把关项目孵化方案,对工作对象提供党建工作指导和服务,推动党建各项工作在孵化对象中落地落实。在推动新业态党建项目孵化过程中,从人社、交警、司法、市场监督、街道党建办等部门选派8名党员干部组建导师队伍,通过跟踪指导和提供孵化过程所需的各项保障,成功孵化培育出具有自身特色又可复制推广的新业态党建项目。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施,孵化中心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党建、商圈党建品牌和干部教育培训等“治理”目标,从队伍建设、制度建立、平台搭建和项目落地等方面发力,成功孵化多个优秀案例,并向清远各级党组织展示和推广。
实现队伍孵化。聚焦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党建工作的目标,通过全域摸排、收集群体需求、与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企业负责人举行多次座谈,成立清远市中心城区网约配送员联合党支部。在此基础上,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打造了26个“暖心驿站”“爱心驿站”、贴心定制1700份“暖新地图”,开展系列服务活动80场,以温暖活动传递党的温度,凝聚党群共建的“新力量”。
实现制度孵化。聚焦加强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基层治理的目标,激发骑手群体发挥城市社区“移动探头”作用,创新制定《清远市中心城区网约配送员积分制激励方案》。积分项目包括基层治理信息上报、参与志愿服务、善举行为、建言献策、政治表现等内容,以“积分制”激励骑手们参与基层网格治理。2023年上半年共选出“先锋骑手”和“优秀信息员”25名,涌现出“外卖小哥帮助找回走失老人”“巾帼骑手救助交通事故伤者”“外卖小哥拾‘机’不昧物归原主”等先进事迹,有效引导群体由“服务对象”转化成“治理力量”。
实现阵地孵化。聚焦打造商圈党建品牌的目标,在顺盈时代广场建成党群活动中心,搭建流动党员服务站、商圈学院、商圈议事厅、商圈调解室、小哥驿站、图书漂流站等休闲场所,商圈党员、商户和员工又添新“家”。同时,配强商圈党委兼职委员,打造商圈党建指导员队伍、党员先锋队伍和党群志愿服务队“三支队伍”,共同参与到商圈服务当中,逐步形成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提升商圈经济、商圈治理新高度。
实现项目孵化。聚焦打造干部教育培训新平台的目标,创新成立城市学堂,以孵化中心作为主教学点。紧密结合目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实际,按照“基层要什么、学堂就配送什么,干部缺什么、培训就补什么”原则,以丰富的课程内容和优秀的实践案例对外提供基层党建培训教学服务,形成理论教学、业务培训、实践锻炼、研讨沙龙“四位一体”综合性党建培训教育和协作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城市基层党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