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清远市清城区农业农村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802MB2D271533/2025-00012 分类:
发布机构: 清远市清城区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25-01-13
名称: 订单已满!源潭大连禾虫试养获成功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1-13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订单已满!源潭大连禾虫试养获成功

发布日期:2025-01-13  浏览次数:-

  连日来在源潭镇大连村有机水稻+禾虫种养试验田里农户们正忙碌地采收禾虫。

  农户们熟练地运用专业工具,小心翼翼地从稻根周围泥土中收集禾虫。去年3月,大连村利用10亩试验田,首次采用“有机丝苗香稻+禾虫”这一“稻虫共作”创新种养模式,进行禾虫高产养殖。“在没有喷洒任何化肥和农药的试验田里,有机丝苗香稻亩产量仍可突破200公斤,所产大米品质上乘。禾虫生长态势良好,每亩能收获禾虫约80斤,每斤的市场价格在100元左右,订单已全部订满。”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学(农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黄自通介绍道。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有“水中虫草”的美誉,多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的咸淡水交汇区域,以禾为食,因此得名。禾虫是环境生态的指标生物,只有在环境特别好的地方才有禾虫生长。据介绍,禾虫养殖的附加值可体现在衍生产品的开发上。禾虫富含蛋白质、钙、磷等常量元素以及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营养、经济与药用价值。通过加工制成禾虫干、禾虫酱等特色产品,延长了禾虫的保存期限,拓宽了销售渠道与消费场景,进一步提升了禾虫的经济价值。

  “稻虫共作”模式中,稻田为禾虫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和繁殖环境,禾虫则以稻田中的微生物、藻类等为食,其排泄物又成为水稻生长的养分,构建起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这种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杜绝了化学肥料与农药的使用,也有效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

  据介绍,源潭镇将品牌化打造作为提高农业附加值的重要一环,自主培育了“源来有米—皇后娘粮”高端丝苗米品牌,并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模式,做大做强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接下来,源潭镇大连村计划进一步扩大“稻虫共作”规模,优化种养技术,深入挖掘禾虫产业的潜力,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让“稻虫共作”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提升“源来有米—皇后娘粮”高端丝苗米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与竞争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