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城区围绕服务“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需求,坚持“新农人”建设与“三农”工作同步谋划、同步推进、持续强化队伍建设,注重在引才、育才、留才上下功夫,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
一、念好“引”字诀,持续壮大“新农人”队伍
围绕清远鸡、生猪以及观光水果等产业所需种养技术,结合典型村培育,挖掘和认定一批有特色技能、有带富潜力的乡村技术人才。一是建立人才库。建立了乡村振兴人才库和乡村运营雁归库,对各类农业人才进行梳理并有效管理。截至目前,纳入清城区乡村振兴人才库人才883名,纳入清城区乡村运营雁归库人才59名。二是开展乡村工匠评审。积极引导农村从业人员参与乡村工匠人才、乡土专家评定,今年共193名农村从业人员申报乡村工匠,全区累计评选乡土专家109名,按照行业领域、专业特长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管理,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充实基层人才队伍。围绕“百千万工程”等中心工作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施精准培育,打造强而有力的“头雁方阵”;深入实施“青苗培育工程”,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重点内容,以“雁归计划”为契机,面向返乡大学生发起“招贤令”,通过公开招聘储备村级后备干部814名;定期举办优秀基层人才库擂台赛,充分挖掘适配基层需求的各类优秀“新农人”,建设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担当作为的农业人才队伍。
二、念好“育”字诀,持续完善“新农人”成长
大力推进乡村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全维度打开“新农人”成长通道。一是开展农技培训。依托清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质丝苗米品种展示推广以及高附加值大豆新品选育与展示等产业技术团队示范项目,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专家和骨干。开展清远鸡产业技术培训,为清远麻鸡产业培养保种、育种、疫病防控,鸡肉品质调控等提供人才支撑,累计培训人数超680人次。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通过“理论+实践”、“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育方式,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培训,2017年至今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952名。组织23名典型村、乡村运营村工作人员参加“广东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工程(第二期)”培训班。二是健全“新农人”创业孵化体系。依托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搭建乡村运营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常态化提供引才纳智、政策咨询、技术培训等“保姆式”人才服务,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有效衔接,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主阵地”、大学生回清留清的“落脚地”和政校企沟通的“桥头堡”,累计开展服务交流活动212场次,服务覆盖超9.6万人,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推动专家送技下乡。探索以行业发展需求共用专家人才机制,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好局面,提高“新农人”各项技能水平。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专题,邀请专家开展座谈培训、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等活动63场次,服务覆盖7024人。紧扣清城区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用活用好“清城区乡村振兴专家库”“清城区专家服务队”、飞来峡镇“助飞智囊团”“马头村岭南学院专家服务队工作站”等164名专家人才,引导专家下沉96人次,促成产业对接以及项目合作15个,服务乡村发展。
三、念好“留”字诀,持续优化“新农人”生态圈
持续完善“新农人”工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也要“留得住”。一是构建“新农人”全链条工作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与成员、周边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专业技能人才+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带动龙头企业、标杆农民合作社和标杆家庭农场创建,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标杆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省级标杆家庭农场10家,实现人才带头、产业更旺、农民更富。二是完善“新农人”服务机制。完善落实农业农村产业项目奖补、人才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租金补贴、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贴息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新农人返乡创业。三是健全“新农人”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发放“起航计划”乡村振兴农村实用人才补贴,组织乡村运营人才(团队)申报2024年引育乡村运营人才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激励补助等方式,突出实际贡献,让“新农人”工作更有干劲、发展更有空间、事业更有奔头。
清远市清城区农业农村局
2024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