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此类疾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为有效遏制病毒传播,广东省宗教领域通过“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织密宗教活动场所防疫网,为全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一、强化宣传引导。各地创新宣传形式,推动防控知识入脑入心。省直属宗教活动场所广州光孝寺、广东圆玄道观、广州基督教沙面堂、广州基督教协和堂组建“两热”防控工作组,利用场所公众号推送科普文章,阅读量突破2万人次,形成线上线下宣传矩阵;佛山市顺德区在举行的各类宗教活动中,宣传“两热”防控要点,引导广大信众科学理性看待疫情,深化“预防为先、守护健康”认知;汕尾市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加强防控知识科普宣传,引导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增强自我防护和主动就诊意识;东莞市指导宗教活动场所通过公众号、宣传栏等渠道发布基孔肯雅热防控指南,组织开展专题培训30余场,切实提升防病知识普及率;江门市指导宗教活动场所通过公告栏、微信群发布“防蚊三件套”指南。
二、深化环境整治。针对蚊虫孳生环境,各地开展地毯式清理行动。广州市海珠区各宗教活动场所组织教职人员翻盆倒罐,清理积水,重点清除绿化带、水池等蚊虫滋生地,累计清理积水容器700个;佛山市顺德区实现“每日一小扫、三日一大扫”,全覆盖巡查宗教活动场所,完成室内外卫生死角整改;汕尾市落实宗教团体组织开展防蚊灭蚊行动,广泛动员宗教活动场所对场地进行卫生整治,重点清理垃圾、杂物、卫生死角以及各类积水,切断疾病传播途径,降低蚊媒密度;东莞市对本市65处宗教活动场所、618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一轮全覆盖巡查,及时清除废弃杂物,清理各类容器积水;江门市组织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人员定期排查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等积水容器,对景观水池投放灭蚊药剂,组织灭蚊消杀。
三、落实防蚊措施。为构建立体化防蚊网络,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广州市海珠区协调专业消杀团队定期开展消杀,累计消杀20次,覆盖范围超16万平方,同时加装纱窗超750平方、配备灭蚊灯100盏,形成“第一道屏障”;东莞市推行“物理+化学”双防护,推广使用蚊帐,室内配备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等合格驱蚊产品,累计开展灭蚊消杀行动100余次;江门市在宗教活动场所周边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工具灭杀成蚊,疏通排水系统,消除蚊虫栖息地,并对绿化带、水池等区域进行定向消杀。
四、细化健康监测。为及时应对潜在风险,各地市建立动态追踪机制。广州市海珠区指导场所落实防控细节,对重点区域加大督导力度,确保防控措施不松懈;东莞市建立症状日报制度,全面排查场所常住人员旅居史,并与卫健部门形成“发现—报告—处置”闭环管理;江门市指导场所建立人员健康台账,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立即引导就医并上报属地疾控部门。
五、凝聚共治合力。宗教界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多方协作的防控网络。佛山市宗教团体捐献防疫物资约18万元,并协助政府部门开展消杀行动,引导信众将防疫行动视为履行宗教责任与社会担当的具体实践,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江门市动员宗教人士参与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礼拜宣讲号召信众清理居家积水,形成“个人-家庭-场所”三级防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