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引领青年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助力龙塘乡村振兴。近日,龙塘镇与两所高校实现“双向奔赴”,筑牢校地共建。
校镇结对签约共同富“芋”,助力乡村振兴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队“共同富‘芋’——芋头深加工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团队与共青团清城区龙塘镇委员结对,完成校地实践基地共建签约,校地双方团委达成长期共建协议。
签约仪式上,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儒强副院长对“共同富’芋’——芋头深加工技术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及对所带的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研究方向作了详细介绍。该突击队由1名带队老师和5名学生组成,将通过百千万工程、三下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载体,在生态种植、农产品加工、科普教育、自然研学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和合作。
生科院师生一行人在龙塘镇委、团委的带领下,对研学实践基地集美云曼农业综合体展开调研。双方共同对基地党建工作中心、农产品种植情况、科普自然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同时深入种植区实地调查了当地巨型水稻和山稔子的种植情况,通过与当地农户的沟通了解,结合实地调查的基础给予详细指导和科学建议。
接下来,龙塘镇将加强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对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在乡村振兴事业中。
观百年龙窑之彩,承炉火未熄之志--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挖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经历220余年传承的龙塘陶缸烧制技艺,被认为是广东传统大缸烧制技艺的唯一的活态见证。得天独厚的土地条件,加上传统精湛的纯手工技艺,使得陶缸烧制技艺成为了龙塘镇特有的文化符号。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塘陶缸烧制手工技艺如今正探索“非遗+文创”融合发展新路径,致力于让越来越多的群众领略龙塘陶缸优美线条,感受指尖上的非遗之美。
共青团清城区龙塘镇委员会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陶园结艺社会实践队开展以“陶园结艺——做非遗传播的践行者”项目进行结对共建,多形式探索非遗文化发展新路径,推动营销、传承模式创新。
量身定制,打造专属“身份ID”。通过微信扫一扫,便出现产品详细介绍与价格,提高产品曝光量和营销效率,实现线上与线下营销场景相融合,目前已完成制作数十件陶器展品的二维码。
直播助力,创新传播路径。充分利用实践队的专业优势和团队力量,顺利开展3场以龙塘陶缸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实现点赞量同比增长30倍,累计达13.9万。通过“非遗+直播”的方式,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文化呈现在公众面前,进一步推动龙塘陶缸烧制技艺在新时代下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埋下“种子”,助力文化传承。依托龙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非遗进社区,文化共传承”主题活动,通过视频介绍、传承人讲解和捏陶泥等活动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观百年龙窑之彩,承炉火未熄之志,共青团龙塘镇委员会、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陶园结艺社会实践队和龙塘陶缸烧制技艺非遗工作站三方将持续加强“政校企”合作模式,努力打造“清远龙塘陶缸”品牌,让龙塘陶缸既有“烟火气”,又具“潮味儿”。
龙塘镇将持续聚焦青年助力“百千万工程”,链接多方资源,积极对接高校团队,为乡村振兴事业牵桥搭线,围绕镇村产业产品发展、人居环境、科技攻关等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引导更多青年投身于“百千万工程”当中,促进结对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凝聚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