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雁归计划”落地见效,精准服务返乡大学生群体,厚植其乡土情怀并赋能未来发展,清城区凤城街道精心策划并开展2025年“雁归回清,筑梦未来”系列主题活动。活动紧扣职业赋能、文化浸润、服务保障,通过沉浸式且互动性强的项目设计,有效搭建了青年学子个人成长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的桥梁,为吸引青年人才返乡筑梦、扎根清城探索了有效路径。
聚焦职业赋能
提升发展竞争力
青年学子返乡发展的核心关切在于职业前景,凤城街道着力构建多元化的能力提升与信息对接平台。
精准指导“强内功”。凤城街道举办“HR面对面”专场沙龙,邀请辖区知名企业资深人力资源主管,聚焦求职痛点,深入剖析面试核心技巧、简历优化要点及企业筛选标准,并结合真实案例拆解“避坑”策略。活动设置一对一“简历问诊”环节,为学子提供个性化、实战性强的求职建议,有效提升其求职“硬实力”与自信心。
对接新态“拓视野”。凤城街道组织实地探访清城区万达广场“零工驿站”,通过展示丰富灵活就业岗位信息与高效运作模式,直观呈现就业市场新形态与新机遇,引导学子关注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拓宽择业思路。
匠心体验“增认同”。深度探访国源南粤残疾人就业基地,凤城街道组织学子亲手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近距离感受特殊艺术家们精湛技艺与自强精神。在基地内的“默咖啡”空间,体验听障咖啡师专业、专注的无声服务,通过沉浸式体验,学子们深刻感受到家乡在促进高质量、包容性就业方面的努力与温度,生动体悟清城包容、有爱的城市人文精神和多元融合的社会就业环境,有效增强对家乡发展软实力与独特优势的认同感。
聚焦文化浸润
厚植乡土归属感
文化认同是青年扎根乡土的情感基石,凤城街道创新设计文脉探索活动,让学子在参与中重识家乡、爱上家乡。
定向越野“解码历史”。凤城街道创新策划“凤城趣味定向越野”,学子们在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化身城市探险家,依据融入南门街历史背景与文化知识点的专属地图线索,两两组队穿梭于古街巷陌,寻找武魁牌坊、陈邦彦事迹点、清城老城墙等历史地标与老字号。在趣味解谜与实地探访中活化家乡厚重历史文脉。
围坐共话“深化认知”。定向越野后组织深度交流座谈,工作人员结合学子打卡体验,系统解读南门街文化底蕴,从抗清英烈陈邦彦的民族气节到古城印记的历史变迁。通过互动交流与专业讲解,极大深化了学子对凤城乃至清远独特文化底蕴的理解与自豪感。
聚焦服务保障
营造暖心归属感
凤城街道坚持“扶上马”,更需要“送一程”理念,着力于构建贯穿活动始终、延伸至后的全方位、长效化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搭建长效联系“连心桥”。每场活动同步建立“雁归回清”专属微信群、线上社群,整合参与学子、街道工作人员、企业HR、创业导师等资源。社群常态化推送清城最新招聘信息、政策解读、培训讲座预告、家乡发展动态等,并作为线上答疑解惑、经验分享、资源对接的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持续维系学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和信息通道。
平台赋能“实战练兵”。依托“易展翅”实习实践平台精准匹配资源,暑假期间为10名凤城本地优秀“雁归”大学生提供为期1个月的专项实习见习岗位。岗位实践中配套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重点提升其活动策划与组织执行能力。经过系统赋能,实习生将所学转化为实效,成功策划并主导开展了19场面向少先队员的校外实践系列活动,实现了从“学习者”到“组织者”的能力跃升。
选树典型强化引领。注重挖掘和宣传通过“雁归回清”活动后成功留清就业创业的优秀学子典型。其中李沅蔚和陈翀在团区委青年交流会中担任“学长学姐分享官”,生动讲述扎根清城、筑梦家乡、考研提升的经历,以身边榜样激发后来者的认同感和返乡信心,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在服务家乡下一代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深化了其自身价值认同与实践能力。
凤城街道通过“三聚焦”有效提升了返乡学子的职业竞争力、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初步形成了吸引、凝聚、服务青年人才返乡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一步,街道将持续深化“雁归回清”系列活动,优化服务链条,完善长效机制,为清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