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城市管理办案效率低、执法取证难、执法冲突数量居高不下等难题,清城区城管领域探索城管执法的新思路,实施“非接触性执法”,充分利用“粤执法”“粤商通”“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平台,有的放矢地开展执法管理,对案件办理进行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监管,进一步减少对市场主体的干扰,优化营商环境。清城城管执法领域目前共配备执法记录仪160台,2023年以来执法全过程记录1988次,利用“粤商通”开展“云巡查”“云备案”行政检查共计548次,采用“非接触性执法”方式完成立案处罚案件4余起(占道经营、倾倒垃圾),收缴罚款近万元。
一、瞄准难点堵点,执法手段信息化,解决基层治理难题
“非接触性执法”依托清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平台,通过对街道、学校等公共区域实施24小时监控,形成动态管理、巡查执法、远程监控等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即时监控的视频截图,通过短信提示和电话通知,对店铺门前占道经营、乱堆放等事项进行处理。对于暂时无法覆盖的监控“黑点”以及部分较为偏僻的垃圾倾倒点位,2023年清城区以清城区内凤城街和洲心街作为试点,利用可移动式智慧监控“视频监控+AI+光伏+云储存”的方式,赋能城市管理执法以技防代替人防。治理垃圾黑点智慧监控平台设置有脉冲警戒线“电子围栏”,当有倾倒垃圾车辆驶入红线时,能够自动联动视频摄像系统抓拍车牌号及人脸抓拍识别取证。同时,通过现场大喇叭喊话制止倾倒行为,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到场处理。目前,洲心辖区偷倒、乱倒的多发点共安装了7个AI智能垃圾识别视频监控,实现重点领域全域、全天24小时在线监测;凤城辖区内的锦江之星、金阁闸口、金铭市场周边、酒厂背后、飞来湖中学、永利家园6个点位的垃圾收集点也设置AI垃圾识别监控,对三轮车等非机动车辆违规倾倒建筑垃圾进行告警和抓拍,减少了溯源的工作量,提高事件处置效率,并对违规责任人进行震慑,降低非法处置垃圾事件的发生频率。目前的数字化系统还能实现对垃圾违规堆放、车辆违规停放、烟雾报警进行AI智能分析,实现垃圾点位可视感知、危害行为识别与预警,并提供短信、语音、APP等多种智能告警提示。
二、闭环证据链,执法取证程序化,提高治理和执法效率
全面实行阳光办案制,依托“粤执法”系统,行政执法案卷实行线上办案,对案件办理进行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监管,推进执法取证程序化。通过视频监控抓拍违法行为——派单给网格员或者执法人员——如当事人拒绝签字,则采取全程视频摄像,并将视频上传至“粤执法”证据后台,由审核人员对证据进行审核,提高证据效力。在信息采集环节,对不配合提供身份的,于公安部门处获取违法当事人人员身份等信息或者借力“粤执法”系统自动获取信息资料,确保案件顺利查办,2023年调用法人库、自然人库资源共计1245次。在文书送达环节,当事人拒绝签收文书时,通过全程摄像留置送达方式,电子送达、公告送达等方式送达文书;在执行环节,按规定依法实施非诉强制执行。通过全链条闭环案件办理全过程,在不接触或者当事人不配合“零口供”的情况下完成案件的查处。
三、教育处罚相结合,执法方式人性化,赋予行政执法温度
自推定“非接触性执法”试点工作以来,改变了原先单一劝导、处罚、搬物品的执法手段,如今实行的是首次提示、二次警告、三次执法,“三步走”的执法流程。第一次发现违法行为时,获取违法主体的具体信息,责令违法行为相对人改正违法行为;第二次时,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免罚清单》《清远市城市管理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从轻和减轻处罚清单》表明对当事人首次违法的宽容和理解,责令自行改正,作出免于处罚的决定;第三次时,采取强制措施,根据系统录入信息,启动“非接触性”执法办案程序,出具相关行政处罚文书,开启“721”执法模式。2023年以来,清城区城管领域共清理、劝谕次数占道经营、流动摊贩88275档次,清理乱堆放1178宗次,清理乱张贴743宗次,通过上述免罚、从轻和减轻处罚清单实施行政处罚案件2宗。通过转变执法方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行政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清远市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4年2月2日